长日当空夏正盛,却有清风拂面过。每一次启程都是心灵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每一次实践都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美妙碰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珍视敬畏中坚定文化自信,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2024年暑期,大连民族大学“奏宣城韵,绘非遗美”社会实践队,来到安徽宣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和感受宣城丰富的非遗文化,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
巍巍青山埋忠骨,涓涓流水葬英雄。活动之初,实践团于8月5日走进了宣城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深入了解新四军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聆听烈士的生平故事,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力量。宣城作为安徽省的红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见证了革命历史,也承载了革命精神,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红色精神的传承脉络清晰,激人奋进。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宣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在宣城非遗文化园,沉浸式体验了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在三兔宣笔厂团队成员体验了宣笔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参观了宣笔的制作作坊,看着那一双双巧手把原材料逐渐变成一支支精美的宣笔,工匠们娴熟的技艺令人惊叹。墨香古韵,纸韵流芳。移步宣纸文化园,探索“纸”尖上的千年传奇之旅,我们穿越长廊来到了国纸展厅,典雅的布置充满艺术氛围,精美的建筑设计,也展现着宣纸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对宣纸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亲身感受宣纸制作的千年传承工艺,领略传统造纸术的神奇与美妙,这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和文化体验的旅行,更能直观的感受到现代建筑与中华传统工艺相融合的魅力。位于宣城旌德县的宣砚文化馆,作为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砚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砚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亲身体验去感受制砚匠人的工艺技艺,并通过交流展览,传统文化体验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宣砚文化的魅力,会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尊重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漆作笔,以水为画。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与责任的担当。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切留守儿童送温暖,实践团于8月8日开展“漆彩飞扬,童心绘梦”漆扇DIY志愿活动。我们借助非遗体验平台,在志愿者老师的讲解和带领下,共同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制作非遗工艺品,在一进一出间融入美好的祝愿,体验制作漆扇的乐趣,而每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都是孩子们对知识接收的最好反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访谈非遗传承人,团队成员了解到,国家对非遗虽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许多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不高,再加上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和传承机制的缺乏,共同加剧了传承中断这一倾向。非遗文化的传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且回报周期较长,如何使非遗不断“破圈”,以及如何利用新业态行业的发展实现非遗产业的繁荣,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团队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这说明智慧与实践永远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也能培养能力和弥补不足。四天的行程短暂而意义重大,但当我们切实走进非遗文化,并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去帮助他人,努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呼吁宣传时,那一刻想象付诸于实际,无一不在阐述着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此行感悟良多,望远山而前行,知不足而奋进。我们饱含热情与活力加入到每项活动中,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意,迈着坚定的步伐,以微薄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文化振兴谱写新篇章。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时代延续发展的接力人,还要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为文化传承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