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战略部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7月26日至8月6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扎根乡村,逐浪青春”文化艺术服务团来到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蒲公英之家,开展“手绘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为乡村“各美其美”贡献青年力量。
感知文化脉络,传承九里风尚
图为实践队在季子庙观赏六口沸井。冷丹浩 摄
夏山如碧,焦金流石。“扎根乡村,逐浪青春”文化艺术服务团在期待中出发,开启“畅读九里季子庙”的研学之旅。九里季子庙位于丹阳古城南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延陵镇的地标性古建筑。季子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美学家季子而设,季子乃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孔子的老师,被称为“南季北孔”。庙内保存有大量文物和资料,展现了丹阳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季子像伫立在前,实践团成员们驻足而立,了解季子庙名字的由来,聆听季子挂剑的故事,感知季子文化。跨过门槛,目光所及是六口九里沸泉,六口井水的味道各有不同,有啤酒味、雪碧味、苦味等等,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浪有声。成员们屈膝下蹲,欣赏每口井的独特魅力。季子庙、沸井涌泉、挂剑雕像......一件件古迹都在吟唱历史。成员们在聆听中观察,猜测沸井的独特、探寻雕像背后的故事......在真听、真看、真思考中感受九里传统文化的神秘与魅力。
手绘九里风光,共筑振兴梦想
图为实践队在现场进行墙绘颜料调色。冷丹浩 摄
九里村隶属于丹阳市延陵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距古延陵县九华里而得名。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逐浪青春”文化艺术服务团成员们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设计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内涵的墙绘图案。在绘制过程中,他们不畏酷暑,手持画笔,在墙壁上挥洒着青春的热情与汗水。
图为实践团墙绘上色过程。冷丹浩 摄
墙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九里新村田野绿地的和谐景象。画面中,一位警察与六名志愿者携手,带领留守儿童讲述故事,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季子挂剑、沸井等元素巧妙融入,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蕴。这幅画作传递了关爱留守儿童、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从勾勒轮廓到填充色彩,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实践团成员们的专注与用心。一幅生动形象、色彩斑斓的墙绘作品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不仅为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成为了传播文明、弘扬正能量的新窗口。当地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对实践团成员们的辛勤付出给予了高度赞扬。
图为实践团墙绘细节刻画收尾过程。冷丹浩 摄
牵手九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进乡村振兴理念普及村民学生,“扎根乡村,逐浪青春”文化艺术服务团积极响应号召,联合丹阳市延陵镇蒲公英之家,向延陵镇行宫中心小学的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宣讲活动。为进一步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优势,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组织开展了一场以“彩笔绘乡村,童心暖乡间”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在现场积极指导,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握笔、如何勾勒线条,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乡村的美。团队成员告诉孩子们,乡村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那里的人文情怀和乡村精神,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在蒲公英之家开展绘画活动。冷丹浩 摄
画笔绘新景,墙绘美乡村。本次手绘乡村实践活动,不仅美化了农村环境,更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合作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实践团队赋予乡村风景新的文化内涵。这一实践活动,它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担当与创造力,也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