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徐州两汉文化,忆英雄千百年前
三下乡网徐州8月16日电(通讯员 陈烁羽 高雨欣 侯雪)为深入了解江苏各地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8月16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苏间记”团队寻访徐州,于徐州博物馆、户部山戏马台、狮子山楚王陵等展开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汉文化的魅力,传承汉文化的特色。
中国博物馆界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两汉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要看两汉文化,离不开徐州博物馆。千年汉文化,一座山水情。文物不会说话,却承载这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徐州古称彭城,禹分天下,徐州为九州之一。夏商时期为大彭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号令天下,都彭城。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先后封楚国、彭城国、下邳国于此。

图为徐州博物馆南门 陈烁羽摄
中国出土了十几件金缕玉衣,但徐州博物馆的这件绝对堪称镇馆之宝。它被誉为“中国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由4248块新疆和田白玉和青玉组成,用1576克金丝练成,拼接得天衣无缝。
图为徐州博物馆金缕玉衣 陈烁羽摄
“秋风戏马南山上,楚汉烟云荡古彭”。团队成员沿着户部山下的质朴砖瓦,走向两千年前霸王秋风戏马的高台,探寻历史的足迹。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图为团队成员在户部山戏马台处合照 高雨欣摄
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山门是一座三间式门楼式大门,进门的照壁墙上有“拔山盖世”几个篆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四字。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合院。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殿前立有西楚霸王项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对项羽,人们却不已成败论英雄。这正是千古以来人们接踵凭吊戏马台的主要原因。

图为户部山戏马台西楚霸王项羽像 陈烁羽摄
狮子山楚王陵规模宏大,陵墓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开凿石方量达5100余立方米。其结构也相当复杂,整座陵墓呈南北中轴线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内到外依次为三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等。其中包括庖厨间、浴洗室、御府库、钱库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间,其设施结构一应俱全,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
图为狮子山楚王陵地宫甬道 高雨欣摄
徐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尽管汉文化已经融入全民文化之中,但它的影响仍然深远,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促进的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南财学子深入了解汉文化,有利于个人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储备,同时也提高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为传承汉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投稿: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陈烁羽 高雨欣
审稿: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