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包头8月10日电(通讯员于瑶)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是世世代代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外在印象,而历史悠久、军工重器似乎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独特标签,包头市注重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航标,让红色基因深植广大党员干部心中,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党史教育做出有力示范,为了细致了解包头市党史教育具体举措,曲阜师范大学“星火接力,丹心筑梦”党史实践团准备切身感受包头市英雄人物工匠精神对党风教育的影响。
兵器工业是我们党最早创建和领导的军事工业部门,从1931年10月在江西兴国县官田村创建中央红军兵工厂时起,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不论是在星火燎原的中央革命苏区、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和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中,还是在新中国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以“中国保尔”吴运铎为代表的广大兵工人,满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练,形成了“把一切献给觉”的崇高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凝聚成了人民兵工独特而深厚的精神内核,代表着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与责任担当,是人民兵工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是兵器工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和“魂”。
行走在通往吴运铎纪念馆的路上,兵器城内陈列的坦克模型已经重兵器模型将大国工匠展现得淋漓尽致,冷冽的兵器、赤诚的红色故事,是在党史中宕开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吴运铎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陈列了一座英雄纪念丰碑,红色纪念标志物上印刻着吴运铎曾说过的话语,“巩固我国防,振兴我中华”,火红的纪念标志物因为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更为宏伟,国防建设的党史意义也在此刻植根于实践队员心中。图为纪念馆前标志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瑶 供图
进入场馆,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首先看到了吴运铎同志的铜像,一旁是吴运铎同志的生平简介,吴运铎同志是我国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研制武器弹药,曾多次身负重伤,左眼被炸瞎,左手的四根手指被炸断,右腿被炸残,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一百多处伤痕。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同志曾任一机部第一研究所(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二研究所前身)所长,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等职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铜像的另一侧陈列着吴运铎同志生前的工作笔记,讲解员简要地讲解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对国家国防事业的贡献与帮助。在漫长的国防军工企业打磨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把一切献给党“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曾身负100多处伤,多次行走在死亡边缘,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始终坚持战斗在兵工生产科研的第一线。
实践队员继续了解场馆内的陈设,纪念馆还陈设了不同时期他的遗物与著作,在细致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本领,拓展党史教育的范围,场馆一侧有一位细致参观的老人,经允许后和他进行了简要的对话。经了解,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是一名老党员,他对于开放纪念馆持有支持的态度,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希望吴运铎的事迹能够为包头人民熟知,这位英雄对于包头军工事业、城市建设、党史教育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营第447厂(北重集团前身)副厂长、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447厂成功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的研制、定型任务。1959年10月1日,在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的32门100毫米高射炮组成的方阵,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图为老党员为实践队员讲述个人感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瑶 供图
目光深入纪念馆内的其他陈设,馆内以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场景还原为主进行布展,辅助以现代化多媒体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吴运铎同志光辉传奇的一生和“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精神。实践队员在体验场馆内互动式多媒体、重温入党誓词、亲自采访场馆内参观的不同人员并进行宣讲后,以创新化、现代化的方式体会了对于吴运铎同志伟大贡献。
忠诚诠释初心,使命映照初心。吴运铎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矢志不渝地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的一生刚直坦率、光明磊落、刻苦钻研、挑战困难、不怕牺牲、廉洁奉公、艰苦奋斗,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忠实地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 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氘和浩然正气,真正做到了“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把一初献给了党和人民,成另兵工战线的一面旗帜。作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奋斗者,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为纪念馆内对于吴运铎同志的介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瑶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