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炎炎夏日里,安徽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aust探索实践队来到了安徽省博物院,在开展了一场深入感受民族历史沉淀,寻找红色记忆的活动。 7月10日下午,aust探索实践队到达实践基地安徽省博物院,按照要求依此检票入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首先来到了馆内一楼的《安徽文明史陈列》。映入眼帘的是《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影片简介,以此切入,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文物的“对话”。从各式各样的玉器文物到毛爷爷曾风趣说到“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牛啊!”的铸客大鼎,同学们深深被这些有趣的玉器和大鼎所吸引。紧接着,讲解员带领团队人员来到了货币展览处,一件件金色货币,象征这当时交易市场的繁华。这些文物,看似“沉默”地躺在安静的博物院里,但它们身上所被当时历史赋予的时代印记,是历史曾“活着”的见证,亦是安徽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了。
图为老师同学们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玉器文物。谷春雨供图
紧接着,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著名的徽州建筑代表:宏村和呈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从宏村的徽式建筑的特色:有着“四水归堂”的天景,到徽州古建三绝:雄伟壮观的古祠堂、叹为观止的古名宅、巍然屹立的古牌坊,再到徽州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艺术,在这一系列的建筑特色中,讲解员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徽商、封建、文风”,正是明清时期徽商之兴盛、封建等级制之严苛、文风之昌盛才有后面徽州古建三绝、三雕之出现。也让身处自由平等时代下的同学们,对徽州历史无不怀有敬畏,对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图为博物院笔墨纸砚的摆样。谷春雨供图
最后由于时间原因,团队选择安徽的《文房四宝》以结束此次安徽博物院之行。从“治世之功,莫尚于笔”的宣纸纵横,到“百年如石,一点如漆”的徽墨流芳再到“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宣纸千秋,再到“玉德金声,四宝为首”的歙砚永泽,同学们对眼前的各个朝代笔墨纸砚的发展和变化十分震撼,也意识到那时的笔墨纸砚是如今普通的水笔笔芯所不能取代的,文房四宝独具一格,它不仅仅是安徽书香文艺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书写风俗,是强大的文化象征。当下,虽然同学们写字的时候,笔墨纸砚四宝同时出现在书桌上似乎成为一种奢侈,毕竟真正意义上的四宝价格并不是所有人都可拥有,但书法课上所用到的毛笔和纸,以及书法老师讲解的书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书法对文房四宝历史的重视。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团队以博物院为主要阵地,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安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参观过程中,除了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团队也注意到了博物院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等技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立体的展示方式。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参观过程更加有趣,也使得文物和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