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土间,共筑团结情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我们“三下乡”实践队奔赴乡村的脚步。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多民族聚居的山区村落,带着知识与热情而来,更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好奇与尊重。十几天的时光里,我不仅看到了乡村的发展变迁,更在与各族乡亲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四个字的重量与温度。
初到村庄时,我便被这里多元的文化氛围所吸引。村口的晒谷场上,彝族阿妈正教汉族大姐刺绣,针线穿梭间绣出的既是民族纹样,也是邻里情谊;傍晚的文化广场上,回族大叔的唢呐声与壮族姑娘的山歌交织,汇成一曲热闹的乡村乐章。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科普手册和文具走进村寨,在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时,他们也会拉着我们的手,教我们说民族语言、唱民族歌谣。语言或许有差异,但眼神里的真诚与热情却能让我们瞬间心意相通。
在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村里要修一条产业路,涉及几个民族的土地协调,大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坐在一起商量方案,主动让出土地;合作社里,各族村民互相学习种植技术,彝族的果树嫁接技巧、壮族的稻田养鱼经验在交流中传播,带动了全村的产业增收。村干部告诉我们,村里的大小事务,从来都是“大家商量着来”,正是这种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氛围,让这个多民族村寨一步步走向富裕。
离别那天,村民们给我们戴上了象征祝福的民族饰品,孩子们把亲手画的画塞到我们手里。看着村寨里飘扬的国旗和各族群众脸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邻里间的一句问候里,藏在生产中的一次互助里,藏在文化交流的一个眼神里。这次三下乡之旅,让我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尊重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更要主动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守护者。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在乡土间收获的感动与感悟,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地方,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份跨越民族的深厚情谊,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旋律在心中永远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