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休宁三下乡心得
这个八月(2025年8月16日至8月20日),我跟随学院“岐黄暖乡”服务队的脚步,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课堂,踏上了前往黄山市休宁县的土地。当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窗外是满目苍翠的茶山与白墙黛瓦的村落时,我心中充满了对未知实践的期待与一丝忐忑。五天的“三下乡”时光如白驹过隙,但那些鲜活的画面、那些温暖的笑脸、那些深夜里的讨论与反思,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这个夏天最滚烫的记忆。
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知”与“行”的完美融合。在中西医结合的课堂里,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的深邃,钻研西医解剖的精密,但很多时候,知识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而在休宁县盐铺村的健康服务点上,当我第一次为一位老奶奶艾灸,她因长期劳作而疼痛不堪的腰腿在艾条的温热下逐渐舒缓,她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连声说着“舒服多了,谢谢小大夫”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何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何为“悬壶济世”的成就感。测量血压、讲解养生知识、演示八段锦……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是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尝试。我明白了,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它的温度在于面对面地交流,在于手把手地帮助。
其次,便是“对“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有了更沉重的体悟。在繁华的城市里,医疗资源触手可及。而在乡村,很多老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却对自己的高血压、糖尿病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健康管理意识。我们带来的免费诊疗和药品只是杯水车薪,但那份真诚的关怀和耐心的讲解,却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光。我记得一位爷爷拿着我们送的风油精,激动地说:“你们大学生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真好!”那份淳朴的感激,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技艺精湛,更要有一颗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心,要能俯下身去,倾听最基层群众的需求。这份“仁心”,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永远珍藏的宝贵品质。
此外,这次旅程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团队的淬炼。在石屋坑红色教育基地,走在红军曾经奋战过的路上,聆听当年的故事,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境下的坚韧与信仰,让我们所有队员都肃然起敬。对比之下,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些许困难显得微不足道。这种精神力量也化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一起布置场地、一起搬运物资、一起为第二天的活动备课到深夜……我们不仅是同学,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互帮互助中,我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在一个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五天时间,我们所能做的有限,但我们播撒下的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或许正在萌芽,我们带来的健康理念或许正在悄然改变一个家庭的习惯。于我个人而言,这次“三下乡”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更是一次坚定的职业初心叩问。它让我褪去了几分书生气,多了几分踏实与沉稳。我将带着休宁的青山绿水和乡亲们的笑容给予我的力量,回到校园,更加笃定、更加努力地走好中西医结合这条道路,未来真正成为一名能让百姓信赖的好医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段旅程,终点亦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