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探寻徽韵之美,体悟文化之深

    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机电学院“清韵流芳”团队
2025年7月5日至14日,跟寻机电学院工业设计团队,我们来到了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在本次的写生实习过程中,我们实地观察与绘画实践,深入了解安徽西递宏村的建筑风貌、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我们需将课堂所学与现实场景结合,提升绘画技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探索徽州地域的风俗文化,感悟传统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共生关系。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徽派建筑与山水田园的融合极具代表性,为我们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抵达西递宏村后,我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系统考察村落布局。宏村的“牛形村落”规划令人印象深刻:南湖如牛肚,月沼似牛胃,水圳贯通全村,形成独特的水系网络。我们选取南湖书院、承志堂、月沼等典型建筑作为写生对象。在导师倪勇和朱杰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着重描绘马头墙的层叠起伏、白墙黛瓦的明暗对比,以及天井院落的光影变化。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细节尤为精妙,需以细腻笔触还原其工艺之美。每日晨起,薄雾笼罩村落,水墨般的景致激发创作灵感;午后阳光洒落,马头墙的轮廓在画布上更显棱角分明。通过反复观察与技法调整,我们的素描与色彩表现力显著提升。
实习期间,我们主动与村民和当地一些店家老板互动交流,了解其生活状态与文化传承。在宏村一家茶馆,店主汪先生为我们讲述家族迁徙史与徽商文化。他提到,宏村汪氏祖先为避战乱迁至此地,依风水建村,以商兴族,建筑中的天井设计既防火灾,又暗含“四水归堂”的聚财理念。与一位年迈匠人的对话让我震撼:他坚持手工制作砖雕,认为机器无法替代匠人赋予作品的温度。这些交流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是静态的艺术,更是活态的文化载体。
通过测绘典型建筑、查阅史料及访谈,我们系统梳理了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一是实用与美学统一,马头墙兼具防火与装饰功能,天井解决采光通风问题,同时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二是宗族与礼制印记,祠堂与书院彰显尊祖重教传统,建筑规模与装饰等级反映家族地位;三是风水与环境共生:村落选址依山傍水,水系设计兼顾实用与美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此外,当地饮食(如徽州臭鳜鱼)、节庆习俗(如冬至祭祖)及手工艺(如竹编技艺)均渗透着徽文化基因。
本次写生实习,于我而言,我们收获颇多。一方面是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实地写生,我掌握了捕捉光影与空间透视的技巧,色彩运用更趋灵活。面对复杂场景时,学会取舍构图,强化画面叙事性。与同学互评作品的过程,亦让我汲取他人之长,拓宽创作思路。此外,此次实习打破了我对徽州文化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徽派建筑仅是美学符号,实则其背后蕴含着宗族制度、商业智慧与生态智慧。例如,宏村水系不仅是景观,更是防灾、生活的实用系统。这种“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质值得在当代设计中借鉴。另一方面,与村民的交流让我学会以谦逊态度观察社会。他们的坚守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平衡,启示我文化传承需扎根于真实生活。此外,团队协作中分工调研、共享资料的经历,培养了沟通与责任意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对建筑细节的记录不够系统,部分风俗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来需结合文献深入探究,提升调研的严谨性。同时,绘画技法仍需强化速写能力,以更敏捷捕捉动态场景。
总的来说,西递宏村的写生实习,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洗礼。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河一巷,皆是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作为当代学子,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应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尝试将徽派元素注入创新设计,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此次实习让我们坚信:真正的艺术创作,需扎根于土地,聆听历史回声,方能触动人心。愿以画笔为桥,让更多人看见徽韵之美,感悟文化之魂。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