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成都,蝉鸣裹着暑气漫过街巷,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同仁村村委会的小院里,却总飘着比蝉鸣更热闹的笑声 ——7 月 4 日至 7 月 8 日,西南石油大学 “向阳青苗” 三下乡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在这里搭起 “村・邻” 学堂,为 9-12 岁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欢趣的暑假天地。他们既是老师,也是陪伴者,用五天的时光,把舞蹈、音乐、话剧、书法与绘画,酿成孩子们记忆里甜甜的夏日蜜。
Day1 舞动小课堂:汗水里蹦跳的快乐
第一天的舞蹈教室,地板刚拖过,还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却很快被孩子们的脚步声填满。志愿者李冉拿着蓝牙音箱走到教室中央,按下播放键时,《健康歌》的旋律一出来,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朵朵就不自觉地晃起了脚尖。
“大家先跟着我学抬手 —— 对,像摘天上的星星一样!” 李冉把动作拆得极细:屈膝时膝盖不用弯太狠,摆手时要像小蝴蝶扇翅膀。后排的男孩小宇起初有些害羞,手在身侧蜷着不敢动,志愿者王浩悄悄走到他身边,蹲下来和他一起比动作,“你看,这样摆是不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 小宇眼睛一亮,瞬间放开了手脚。
一个小时下来,孩子们的额角都沁出了汗,有的孩子后背的 T 恤印出浅浅的汗渍,却没人喊累。当《你笑起来真好看》的旋律响起时,朵朵踮着脚转了个圈,裙摆扫过地板,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到下巴,她却咧着嘴笑,露出两颗刚换的门牙 —— 那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耀眼,汗水滴在地板上,像撒了一把细碎的星光。
Day2 童声欢乐颂:歌声里飘着的纯真
第二天的 “童声欢乐颂”,志愿者们早早就把歌词单贴在了黑板上,粉色的粉笔字配着小太阳图案,格外讨孩子喜欢。音响刚接通时,还没等志愿者开口,孩子们就凑到音箱旁,仰着脖子问:“老师,今天唱什么呀?”
“我们先学《微微》,这首歌里藏着小小的力量哦。” 志愿者张琪拿起话筒,轻轻唱了一句 “微微晨光点亮这喧嚣世界”,话音刚落,角落里的女孩琪琪就跟着哼了起来 —— 她的声音细细的,像刚剥壳的荔枝,清甜又透亮。张琪索性把话筒递到她面前,“来,我们一起唱好不好?”
学《左手右手》时,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做手势:左手捏成小拳头,代表 “勇敢”;右手展开成手掌,代表 “温暖”。当唱到 “左手右手,牵着手一起走” 时,孩子们自发地拉起身边伙伴的手,有的还晃着胳膊打节拍。歌声从一开始的零散细碎,慢慢汇集成清亮的合唱,飘出窗户,绕着村委会的老槐树转了一圈,连路过的村民都停下脚步,笑着往教室里望。
Day3 小红帽表演工坊:卡纸里长出的童话
第三天的课堂上,志愿者们抱来一摞彩色卡纸、剪刀和胶水,刚把材料放在桌上,孩子们就围了上来,指尖戳着卡纸问:“老师,我们要做什么呀?”“今天我们要当小演员,演《小红帽》的故事!” 志愿者刘瑶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小宇举着小手喊:“我要当大灰狼!”
制作道具时,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志愿者们惊喜:朵朵给小红帽的帽子粘了一圈黄色的卡纸花边,说 “这是妈妈织的围巾”;琪琪在大灰狼的 “皮毛” 上画了几颗黑色的小圆点,“这样大灰狼就不吓人啦”;还有孩子用绿色卡纸剪了片叶子,贴在自制的 “篮子” 上,说要给外婆带 “新鲜的青菜”。志愿者们蹲在孩子身边,帮他们剪歪的边角修齐,教他们把胶水涂得更均匀 —— 指尖的卡纸沙沙响,像在悄悄编织一个童话。
演出时,穿红帽子的朵朵提着 “篮子”,一步一步 “走” 向 “外婆家”,扮演大灰狼的小宇故意压低声音,粗着嗓子说 “我要吃了你”,却因为憋不住笑,声音发了颤。台下的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拍着手喊 “小红帽快跑”,有的凑在一起讨论 “大灰狼等会儿会被打败吗”。当 “猎人” 志愿者冲上台 “赶走” 大灰狼时,整个教室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Day4 汉字小课堂:笔墨里藏着的认真
“写字的时候,握笔要像握小鸟 —— 不能太用力,不然小鸟会疼哦。” 第四天的 “汉字小课堂” 上,志愿者陈欣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教写 “人” 字。她的掌心裹着孩子的小手,慢慢把笔尖落在田字格上:“撇要像小树叶飘下来,捺要像小船的桨,这样‘人’字才站得稳。”
小宇之前总把 “木” 字的撇捺写得歪歪扭扭,陈欣就拿了张透明的字帖,让他隔着纸描。他皱着小眉头,眼睛盯着笔尖,连呼吸都放轻了,描完后举着纸跑过来,声音里带着骄傲:“老师你看!这次不歪了!” 陈欣蹲下来,指着字上的笔画说:“你看,这撇多直,像小树苗的枝桠呢!”
写作业时间,有的孩子凑在一起看同一本课外书,琪琪指着绘本里的小熊问志愿者:“老师,小熊为什么要送蜂蜜给朋友呀?” 志愿者坐在他们中间,把绘本摊开,慢慢讲起友谊的故事;有的孩子遇到数学题卡壳,志愿者就拿小石子当教具,在桌上摆着算 “3+5”—— 阳光透过窗户,在作业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连笔尖划过纸页的 “沙沙” 声,都变得温柔起来。
Day5 少儿手绘工坊:画纸上绽放的心意
最后一天的 “少儿手绘工坊”,桌子上摆满了蜡笔、彩铅和剪刀,志愿者们刚演示完简笔画的步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朵朵要画一只兔子,她给兔子的耳朵涂了粉色,还在耳朵尖加了两笔白色,“这是兔子的绒毛,摸起来软软的”;小宇画了个奥特曼,手里举着 “光剑”,剑刃涂成了亮黄色,“这样奥特曼就能打败怪兽啦”。
剪纸环节最热闹,孩子们拿着小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线条剪 —— 琪琪剪了个小太阳,剪到边缘时手一抖,缺了个小角,眼圈瞬间红了。志愿者连忙蹲下来,拿过她的剪刀:“我们一起补个小云朵好不好?” 说着,在缺角的地方剪了朵小小的云,贴在太阳旁边,“你看,太阳有云朵做朋友,更漂亮啦!” 琪琪的眼泪还没掉下来,就被新作品逗笑了。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围过来,有的把画塞给志愿者:“老师,这个送给你!” 有的拉着志愿者的衣角问:“你们明年还来吗?” 志愿者们摸着孩子们的头,把每一幅画都小心收起来 —— 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五彩斑斓的颜色,不是简单的作品,是孩子们用真心攒下的告别礼物。
五天很短,短到刚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就要说再见;五天又很长,长到足够让舞蹈的节拍、清甜的歌声、童话的笑声、笔墨的香气、画纸的斑斓,都刻进孩子们的暑假记忆里。“向阳青苗” 的志愿者们,或许没能给孩子们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但他们用五天的陪伴,点亮了一束束 “被看见” 的微光 —— 这微光里,有孩子的笑容,有志愿者的温暖,更有往后想起时,心头泛起的阵阵暖意。愿这束微光,能化作孩子们向未来奔跑时,脚下的点点星光。
文 / 赵奕博
图 / 吴盈莹
审核 / 宋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