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创新乡村学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建设,7月10日至12日,土木建筑学院少先队专项志愿服务团来到六安开展支教活动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研。
红色研学映初心,童心向党担使命。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让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站在校园外,实践团成员为留守儿童戴上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们进行互动。步入课堂中,团队成员讲述党史故事和红军长征故事并提出期望,希望青少年儿童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永葆爱党爱国的热情。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让红色教育在团队之间与党团之间,实现顺利衔接与过渡,团队成员带领留守儿童辨识党旗、团旗和队旗,并一起学习领悟每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


为留守儿童佩戴红领巾
巧手天工学创新,全神贯注创艺术。艺术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丰富生活,带来心灵的慰藉。新时代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践团开展了“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和“七彩”绘画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用支支彩笔描绘可爱的图案,用小小巧手制作精美的烛灯,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儿童们对美的向往。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志愿者们成就满满。


留守儿童的手工和绘画作品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自信儿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增强留守儿童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实践团队开展了“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和观看《三字经》手势舞,这激起了留守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儿童们有耐心地学习每个手语动作,指尖上处处洋溢着幸福。他们于无声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手臂间坚定了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信念。


学习《三字经》手势舞(摄影:高上)
关注留守儿童,助力茁壮成长。为让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支教活动过后,实践团队开展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通过调研,实践团队基本了解一些情况。对于有需求的留守儿童家庭,实践团队走进留守儿童的家里,询问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为他们送一些彩笔、书包等学习用品。对于一些孩子在学习方面有问题时,团队成员也会耐性教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为留守儿童解决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家里调研
经过几天的支教活动,在课堂上,实践团队成员带领留守儿童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了解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的努力,使学生对党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付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国家才能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团队成员表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可以更好地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的手工作品 实践团队和全体儿童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留守带去知识的同时,也用行动播撒下自强不息的种子。“七彩青春”志愿服务团始终秉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的初心开展教学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关怀带给社会,将爱心和文明传递,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