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跨千里赴云南,只为赤子笑颜

时间:2023-08-14 关注:
一辆摇摇晃晃的车子在连绵起伏的山中行驶着,隐约传来一阵阵欢笑。从山东到云南,在跨越了千山万水,历经两天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希望的起点”——上湾小学。
出乎意料,一下车就看到一圈圈的小孩子站在周围,欲盖弥彰般一眼又一眼地偷偷观察着我们。而每当一不小心与我们对视的时候,他们就像受惊的小鹿一样飞快地羞涩一笑然后蹦跳这跑向一边,当真可爱极了!安顿之余,孩子们一声声怯怯的“老师”,让连日奔波的疲惫一扫而空,我心底不禁无声呐喊“做点什么!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初次为人师表,可谓激动与紧张交杂。在站上讲台之前,一会儿担心自己方式不恰当引发孩子们的负面情绪,一会儿又害怕自己水平不足误人子弟,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安慰自己:不要担心,准备已经很充分了,孩子也都会很热情的。事实上,孩子们并没有我臆想中的负面情绪,没有故意唱反调的捣乱,有的只是好奇与热情。他们纯真的笑容与一个个善意的问题成为了我们之间关系的最佳粘合剂。
作为一到三年级孩子们的负责老师,陪伴了他们最长的时间,他们积极而又赤诚,渴望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赞扬。因此每节课一到提问的环节,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希望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虽然这似乎也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烦恼。孩子们总是太过于积极,以致于课堂一度混乱难以控制,同时不被老师叫到的孩子有时会有被忽略的失落感,但这些问题最终都在我们的努力下一一克服。
回廊漫步,可闻朗朗书声。以诗词为载体,带孩子们在文化瑰丽的唐宋间遨游,追寻属于炎黄儿女的历史根系。从《山居秋暝》到《春望》,看尽唐朝兴衰荣辱;从《书愤》到《渔家傲·秋思》,静听宋朝诗人诉说爱国忠情;从《石灰吟》到《竹石》,明晓“匹夫不可夺志”。无论是一到三年级,还是初高中的孩子,他们或许因为年龄不同对诗歌有着不同深度的理解,但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震撼与熏陶。
每当我与周公下棋间闲侃神仙事之时,都会有只冰凉的小手将我从睡梦中拽回现实。“扰人清梦,讨厌!”我迷迷糊糊的想,紧接着神经一绷,“不对,这是提供叫醒服务的小可爱。完蛋完蛋,再不起就迟到了。”人体小闹钟,就问你羡不羡慕。下午放学,伴着夕阳,周围一圈都是小可爱们,在他们叽叽喳喳的笑闹讨论中,我们共同走向住处。害,提前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呀。夜晚的漫天繁星,煞是好看,我与孩子们一起抬头寻找自己的星座,仰头仰的第二天脖子疼。间或有一两架飞机划过,引起孩子们一轮新的猜测。人间美好,也不过如此了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别的日子不期而至,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孩子们递过来的一张张小纸条上充斥他们的不舍,好几个孩子悄悄的问我,“老师,你们可以不走吗?”一瞬间我红了眼眶,好想再陪他们几天,但最终也只是抱了抱他们,笑着安抚。甚至因为担心影响他们的情绪后面老师的教学,连提前给他们准备好的小寄语也没敢送出。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个个精致的折纸与刮画、雨天给我们撑起的伞、无数句挽留的话语......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与孩子们的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许,当我们都能笑着面对别离,我们就长大了。
半个月的支教很快结束,我们支教的意义,也许就是为孩子们带来广阔的大千世界,他们纯真的笑颜,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作者:王兴怡 来源:云南昭通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