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个夏天,我很荣幸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乡’约盛夏,童心燃梦”乡村振兴服务队调研组的一员,于7月10日至7月16日期间在息烽县小寨坝镇开展了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调研,用脚真实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寻觅中国红色印记,感悟人生智慧,在接地气的实践里传承红色精神。
行走于孩童间,感受红色教育
息烽当地红色文化极其丰富,学校非常重视红色教育。我们就其小寨坝小学学生对息烽集中营红色文化了解程度开始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孩子们十分积极的配合我们工作,热情地回答我们询问的相关问题。对于我们采访的问题,孩子们大多能给予正向的答案,这一现象让我们感慨万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所能学到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他们对家乡红色文化的热爱是无限的。他们将家乡的红色故事铭记于心的赤子之心与大人并无区别,甚至更纯粹、更质朴。
图为志愿者与受采访学生合影。 杨思思 摄
我们所采访的这群小孩子中,有一个肉嘟嘟的小男孩令我印象极其深刻,他主动找到我们说要参与我们的采访。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每年都要去息烽集中营好几次,他还非常主动地为我们讲述了最小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我们高兴于他主动找我们采访,欣喜于他对息烽集中营里许多红色故事地侃侃而谈,更惊叹于他小小年纪便有了如此的见地。
此外,小寨坝小学的孩子们拥有着非常纯粹的爱国主义精神。到达小寨坝小学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学校主席台旁开会。突然,高昂的国歌在这所乡间校园响起。原本正走在操场上几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孩子,听见国歌声,立即停下来,转身面对国旗,敬礼,直至升旗完毕。这么小的孩子,在没有别人提醒的情况下,听到国歌声,自觉面对国旗肃立、敬礼。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生活中处处可爱国,爱国不是一句嘹亮的口号。在孩子们对息烽红色文化的讲述中,在他们肃立升旗的背影中,我们感受到了红色教育强大的力量。
行走于村民间,感悟红色信仰
下午放学时间段,我们在校门口与小朋友们的家长进行交流,他们中一大半的人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爷爷奶奶们平时会给自己的孙辈们讲息烽当地的红色故事,教育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爷爷奶奶们还介绍了息烽当地的红色景点,如张露萍等七烈士陵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玄天洞等,以及如何去这些红色景点的方法。息烽这片红色的土地养育了爷爷奶奶们,爷爷奶奶将息烽放在心里。他们对息烽红色故事、息烽红色景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殷切模样道尽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言明了他们内心的红色信仰。
有一位爷爷自豪地讲道他家里有退役多年的老兵,并且他自己也是一位扎根乡村教育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爷爷自豪地叙述中,我们了解到爷爷的大哥曾在六十年代当过兵,为祖国建设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已有八十多高龄;爷爷的女婿安叔叔在九十年代参军,参加过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任务,安叔叔还在部队上多次立战功。如今,安叔叔光荣退伍,在息烽的一个镇政府工作,继续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老爷爷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载,将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岁月年华贡献给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安叔叔从戎十余载,在部队上挥洒满腔热血,保卫国家与人民。“一颗红心永向党,矢志不渝跟党走”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安叔叔们一家只是小寨坝村民们的一个缩影,他们热情、淳朴,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党的信仰者、祖国发展的建设者。
图为志愿者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 李巡 摄
此次三下乡调研之旅虽只有短暂的六天,但一路的走访与记录,使我们的思想与灵魂都得到了提升。我们在乡间小道上欣赏江山如画之美,在孩子们真挚的眼神中感受拳拳爱国之情,在村民们淳朴的言语中体悟感恩之情。我们将在红色征途上,继续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红色精神,肩担日月,心怀家国,续今朝之长歌。(通讯员 杜敏)
图为服务队出发前的大合照。 高晓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