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走进乡村,点亮青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子三下乡感悟

时间:2023-07-11 关注:
2023年7月3日至2023年7月10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云滇”社会实践团队于云南龙头山镇光明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和主题教育下乡实践活动。光明村,若不是这次实践机会可能永远不会来的地方却让我体会到了何为“不虚此行”。
图为“育见云滇”团队合照
在乡村生产上,机械化仍未全覆盖,漫山遍野的花椒树还是以人工采摘为主,村民们往往与亲友相伴在田间劳作,一面是烈阳高照、一面是闲聊笑谈。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到,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但若有一份能在乡村就能养家的工作,谁会愿意离开亲人呢?我想这是乡村振兴最为幸福所在,振兴一个乡村,温暖无数家庭。

图为村民在运输新采摘的花椒
在乡村教育上,作为主题教育小组成员,很荣幸能够前往光明小学开展主题教育。光明小学作地地道道的村小,和许多人的印象一样,物质条件有限、师资有限,但走近这所小学才能真切地明白村小的可贵与无奈。
 
图为光明小学教师在分享教学经验
可贵之处在于,这是大山里的坚守。常听说村里没小孩了,很多学校都开不下去了,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归因,不是没小孩导致学校没了,而是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乡村,学校没有条件、没有教师,无法守住山里小孩的梦想。在这里的教师是可贵的,光明小学的教师教龄均值在十年以上,是深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育人成才上有自己的经验与见解,如三年级的宗老师任英语兼语文老师认为习惯比能力更重要,她分享自己针对低年级主要是习惯养成,再之上才是读写记的训练。在这里孩子更为可贵,一些小孩要步行一小时的山路才能来到学校,每年级两个班共五百多位学生有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且以女生居多,追求知识的他们是自己的希望也是光明村未来的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在上绘本课
无奈之处便是资金不足的无奈与学校教育的无奈。资金不足,所以12个班的电子白板仅有1个教室是正常的,“只有少先队活动才能用到电子白板”在访谈中孩子的回答是对多彩课堂的向往。资金不足,所以在编制固定的情况下无法引进新老师,教龄27年的李老师感叹道“确实不如十年前的自己有精力,有时觉得对不起这些学生”。学校教育的无奈,一是乡村家长的不配合,家长普遍认为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就够了,孩子在学校中如何表现与家长没有任何关系,无法与学校形成更好的育人合力。二是管教力不足,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是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厉管教才能养成好习惯,数十年来是“离不开棍子的”,但现在“学生打不得骂不得”,李老师无奈道“家长不会管,学校管不了,以后就是社会去管了”。本此调研让我深刻地体悟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理论上好的教育方式是否适用于乡村是需进一步探讨的,不能一概而论。
 
图为光明小学保安在校园里巡逻
主题教育结束后,阳光下的一幕深深地烙进我的脑海。光明小学的保安略微跛脚,一步高一步低地笑着走着,让操场上的小孩回教室。这不正是光明小学的缩影,硬件设施存在不足,与中心校比起来育人之路走得慢些,但依旧保卫着乡村小学们的成长。高质量的乡村小学是乡村振兴的充分必要条件,二者必定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在对产业支持的同时,加大对乡村小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图为心理健康主题课堂孩子们的绘画
感谢遇见,恩待未来。感谢与团队的相遇,感谢与学生的相遇,感谢与当地居民的相遇。光明小学孩子们充满求知的双眼与当地村民洋溢笑意的脸庞将化作我继续前进的动力,怀着感恩前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国家富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竞文 来源:“育见·云滇”社会实践团队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