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情系三农,智慧乡行”实践团前往长沙县荣和村、开慧村及浔龙河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以脚踏实地的姿态,探寻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流转的深邃脉络。此行不仅是一次对田野的深情凝视,更是一场智慧与乡土情怀的深刻交融。
一、荣和村: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上午,团队成员首先抵达了荣和村。这里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农村风貌,但也隐约可见现代化发展的痕迹。在调研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荣和村的宅基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村民间的自发流转,如亲友间的借用或小规模租赁,用于农业生产或家庭副业。这种模式虽然灵活,但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规范指导,流转效率和规模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同时,团队成员也看到了部分村民对于宅基地流转的疑虑,担心失去土地带来的安全感。

图为团队成员对荣和村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二、开慧村:政策引导下的创新实践
下午,团队成员转战开慧村。这里因历史名人杨开慧而闻名,同时也在宅基地流转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开慧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宅基地流转机制,通过村集体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将闲置土地有序盘活。团队成员参观了几个农户自主经营的由宅基地改造而成的乡村旅游项目,如民宿、农家乐等,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城市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村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开慧村的实践表明,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宅基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图为团队成员与开慧村基层干部进行合影
三、浔龙河村:乡村振兴的典范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浔龙河村。这里被誉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宅基地流转模式更是独具特色。浔龙河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打造了一系列集休闲、度假、教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宅基地长期闲置的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面貌和吸引力,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浔龙河村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心得总结
此次调研之旅,让团队成员对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流转的现状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从荣和村的温柔碰撞,到开慧村的绿色转型,再到浔龙河村的产业融合,每一个村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宅基地流转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宅基地流转不仅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它需要基层干部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情怀,去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将继续秉承“情系三农,智慧乡行”的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