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是司马相如笔下“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月城;是见证朱德发出“万万火急”的礼州;是“嫦娥探月”的卫星发射基地。2024年的暑假,东南大学逐梦九天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怀带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传承、分享、感恩”的院训理念,在西昌市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追寻红色历史绵延足迹,挖掘长征精神时代回响,走近脱贫攻坚奋斗篇章,探索航天强国发展历程,宣传航空航天新质活力,聚焦青年职业生涯规划。
追寻红色记忆,做长征精神的传承者
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在四川凉山地区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一词。
35年后的1970年,一支创业大军怀揣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理想信念,从大漠戈壁转战大凉山,在“长征”一词的诞生地用“长征”火箭续写中国航天新长征的时代篇章。
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魏子琦 供图
实践团探访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礼州会议陈列馆、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冕宁红军广场与红色冕宁纪念馆等,通过与资深解说员的深入交流、与各位馆长书记的座谈采访,回到百年之前,同红军千里过凉山,在礼州会议后见证“长征”的诞生,书写彝海结盟佳话。
图为《红旗颂》雕塑位于冕宁红军广场。 魏子琦 供图
短短几日,实践团成员也见证了凉山儿女在“一步跨千年”后,用70年再次浴火新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大国重器在这片群峰嵯峨处遍地开花,举北斗、顶风云、托嫦娥、铸天链……
亲眼观看,亲身体会,实践团感受着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凉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绵延赓续,展现出继往开来的豪迈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凉山州脱贫攻坚成果展。 魏子琦 供图
逐梦探月问天,做航天精神的分享者 在观看过《我们的征途》纪录片、了解过邛海湿地宣教中心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提供的生态支撑作用后,实践团前往西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八一平台进行火箭发射现场观礼。
伴随着轰鸣与热浪,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眼前点火升空,腾飞云霄。
图为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魏子琦 供图
我们心中有一个问题,长征精神的绵延和红色血脉的延续,是如何经历住时间的考验。在参与观礼后我们深刻明白,小小的长征火种播撒在彝汉军民心中,代代相传,化为今日的四特载人航天精神。实践团从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军史馆内展示的“曙光明白”、遗书里的信仰、奥星保卫战等内容深刻领悟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多元职业规划,做同心同向的践行者 为探索新时代下青年的未来规划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间的联系,实践团有幸与东南大学99级校友胡旭东座谈,了解他毕业后选择投身航天事业背后的故事。
胡旭东校友希望东南大学的莘莘学子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他鼓励年轻人追求梦想,但也强调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表示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跨学科知识,都需要不断更新和积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通过与胡旭东校友的座谈,实践团不仅对航天事业的辉煌与挑战有了深入了解,还获得了宝贵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建议。
图为座谈会现场。 魏子琦 供图
岁月过往,精神永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畏强敌;凉山干部攻坚克难,精准务实;西昌航天人敢为人先,鞠躬精粹。我辈青年在新的征程中更应赓续长征精神,将其融入自身骨血,与时代主题同向同行,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通讯员 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