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红绿交融·青春赋能振兴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实践团探寻萧县乡村振兴之路
在国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的行动号召下,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师生奔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寻访与产业调研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先后深入丁里镇蔡洼村、丁里镇郭庄村、白土镇张村等地,实地走访了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郭庄知青园、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红色文化基地,详细调研了芦笋生产基地、葡堤原乡、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等七彩产业园区。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团感悟红色精神赓续,探索萧县振兴路径,以青春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传承凝聚振兴动能 位于蔡洼村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保存着淮海战役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旧址。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4A级景区,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近年来,萧县持续深度挖掘淮海战役等历史资源的精神与教育内涵,以蔡洼为核心节点,联动周边革命旧址,精心构筑红色研学精品线路体系。同步开发特色美食线路与消费场景,丰富游客体验,实现红色精神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全年累计接待人次超50万。在5000平方米的“聚力广场”上,五位总前委3.5米高的雕塑巍然矗立,指挥若定的神韵穿越时空。“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小推车精神’。”解说员介绍道。实践团在参观旧址的过程中,通过珍贵文物,全景影像,体验复刻的小推车模型,成员们重温了“小推车推出胜利”的人民战争史诗,感受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图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秦劲供图
丁里镇郭庄村的知青园是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峥嵘岁月,如今的党性活教材。丁里知青园以大量历史实物还原了知青当年的生活情景,破旧的木板床和各种老物件带着参观者“重返”那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年代。郭庄的村史馆、知青馆生动再现了当年知青们的奋斗历程,讲述了插队知青在这片“第二故乡”与劳动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奉献无悔青春的感人故事。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指着低矮的瓦房说道:“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火种。”听了杨书记讲述知青们的故事,实践团感受颇深。在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供销社、合作社、大食堂、知青宿舍等历史建筑群的基础上,园区经过系统性的改造,新增萧艾工坊、知青馆等景点。目前,园区正探索“白+黑”文旅新业态,打造夜游、夜食、夜娱新场景,以音乐、美食、夜经济为核心亮点,推广“音乐+旅游”、“演出+旅游”、“非遗+旅游”等文旅新模式,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夏日盛宴。此外园区还通过年俗文化节、伏羊文化节等活动与蔡洼红色景区形成联动效应,打造丁里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刘敏站长带领下,实践团有幸拜访到了94岁抗美援朝老兵郭吉宣。1951年入朝作战的他,曾在沙里院车站冒死抢运物资。“炸弹埋住我时,以为要光荣了……”讲述被战友从弹坑救出的经历,老人泪光闪烁。停战后,郭老继续驻防朝鲜东海岸挖进行军事训练和建造防空设施,于1956年离开朝鲜回国,1958年复原回乡。刘敏站长说到,“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到生活冷暖的 “细微之处”,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用实打实的行动为退役军人撑起一片晴空。从郭吉宣的故事到王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完善,红色的种子在萧县这片土地上早已扎深了根,开出了花。抗战老兵的故事不会因为时间的冲刷而被历史遗忘,军人的身份定会在未来得到社会更多的尊崇和认同。
图为实践团拜访抗战老兵郭吉宣。安哲供图
走访红色旧址,聆听老兵故事,实践团师生们都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充满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上,每一砖,每一瓦仿佛都沉浸在往日的烽火岁月中,诉说着无数英勇故事。而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就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源泉,在萧县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奔涌向前。
七彩农业发展开启致富大门 为了了解萧县当地特色的“七彩农业”。7月4日,实践团首站抵达蔡洼村芦笋生产基地。在种植户陈云振的20亩大棚内,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在家种笋,收入翻了番!”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陈云振五年前返乡创业,如今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在近40℃的大棚里,队员们跟随陈云振学习采摘技巧,汗水浸透衣衫,鲜嫩清甜的芦笋入口瞬间,学子们切身感受到“绿金条”背后的艰辛与价值。之后,团队又认识了芦笋产业链的延伸:政府引入深加工企业,将芦笋根变废为宝制成茶饮、罐头。“联合电商、打通销路,小芦笋还能撬动更大市场!”陈云振说道。果然科技与政策赋予传统农业新动能。
白土镇团委书记梁婷婷带领实践团来到张村的“葡堤原乡”园区。过去,张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曾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如今,通过“填土改地”的方式改良土壤,已经发展出400亩葡萄园。在“一亩6棵树”的高效种植模式下,“阳光玫瑰”,“夏黑”等20余个品种晶莹挂枝。据村民陈庆勇所说,之前附近都是种植玉米小麦,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现在种植葡萄之后,收入提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葡萄种植早已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密码。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技术的专业性,镇政府每年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来进行指导,目前每串葡萄的颗数,质量基本一致,方便销售。此外园区打造的自己的品牌“一只葡”,与当地网红合作进行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村民放心。依托葡萄种植,“葡堤原乡”进一步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园区—萌宠乐园、葡萄长廊、四季采摘节等每年都会吸引15万人次的游客。
图为葡堤原乡种植的夏黑葡萄。安哲供图
在广顺白羊养殖合作社,实践团队与养殖户赵广菊女士深入交谈。从买羔亏损到“自繁自养”,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了解羊的习性,如今,羔羊成活率已达95%以上,并带动周边村民形成“粉碎秸秆+山地放牧”的特色养殖模式。萧县白山羊因肉质鲜嫩、祛湿温补成市场宠儿。当地有俗语道:“伏天一碗羊肉汤,不劳郎中开药方。”每年入伏前后,吃羊肉、喝羊汤已成为萧县人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更是吸引着八方食客的到来。面对未来,赵女士表示还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白山羊铺满整个山坡。“政策扶持+拓宽销路,特色产业定能更强!”赵广菊的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感。
从芦笋大棚里的增收希望,到葡萄园区中的农旅融合新篇,再到白羊养殖场里的致富信心,既保留了乡土的原始生机,又添加了科技兴农的现代气息。“葡萄紫、辣椒红、胡萝卜橙、芦笋绿、山羊白、肉牛黄、菌菇灰”,萧县大地上蓬勃生长的特色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更在广袤的乡野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活力 在丁里镇镇政府,实践团与丁里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深度的调研座谈会。实践团队成员向丁里镇团委书记杨逍等汇报了调研成果,指出从淮海战役到知青下乡,再到“七彩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萧县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但当前发展两个方面相互独立,若能实现深度融合,或将形成独特的振兴优势。杨逍对实践团队的想法表示肯定,并向实践团队描绘了萧县及丁里镇未来发展的蓝图,也坦言当前发展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亟待汇聚更多力量持续攻坚克难。
图为实践团与丁里镇政府工作人员合影。秦劲供图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实践团的萧县之行,既是一次红色基因的溯源之旅,也是一场青春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深度对话。未来,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将继续扎根乡土,用专业所长激活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为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卓壮 吴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