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活动(一)| 溯源泉州,解锁木偶非遗地“海丝密码”

时间:2025-07-12     阅读:
为助力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守护文化根脉、建设文化强国,2025年7月4日,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海丝遗韵·木偶新声”实践团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关岳庙等地,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海丝泉州的非遗秘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溯源木偶的“血脉联结”
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参观了“闽台关系”主题常设展览。玻璃展柜内,一尊清代提线木偶头戴翎冠、身着彩袍,精细的雕工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非遗文化展区里,提线木偶的丝线布局、掌中木偶的脸谱纹样,都成为队员们聚焦的细节。“您看这尊木偶的关节设计,是不是与台湾地区的同类展品很相似?”一位队员指着展柜向讲解员请教,得到“闽台木偶同出一源”的肯定答复后,他在本子上画下简易对比图。
通过文物实物、文献资料与多媒体交互装置的综合呈现,团队深入理解了木偶戏在闽台地区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功能,深刻感受到非遗作为文化纽带的独特价值,为后续调研奠定了理论基础。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探寻海丝的“文化互鉴”
午后,实践团转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厅内,宋代海船残骸静静陈列,木质船体上的榫卯结构仍清晰可见。队员们俯身观察船身细节,仿佛能听见当年商船启航时的号角。历代外销陶瓷上的花纹图案中,竟能找到与木偶服饰相似的纹饰,队员们拿出手机拍下照片,细细比对。多元文化元素交融的纹样引发热烈讨论,“这些波斯风格的图案,会不会影响了当地木偶的造型?”队员的疑问,恰好与随后研究员的讲解呼应。
在与博物馆研究员交流时,大家了解到,古代商船不仅运送货物,更将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带向沿线国家,而外来文化也为木偶的造型、表演形式注入新元素。这种“双向奔赴”的文化交流,让队员们对“海丝遗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关岳庙:感受非遗的“活态传承”
此外,实践团还赴关岳庙开展活态传承调研。恰逢庙内传统民俗活动开幕。香火缭绕中,提线木偶戏台前早已人头攒动。手艺人轻挑丝线,木偶便做出捋须、转身等细微动作,引得台下孩童拍手叫好。队员们站在人群中,被这鲜活的传承场景深深吸引。
“来,试试?”一位老手艺人注意到专注观看的队员,热情地递过一副木偶。队员小心翼翼接过,学着艺人的样子操控丝线,木偶却总不听使唤,逗得周围民众笑了起来。老艺人耐心指导,“手腕要稳,手指发力得有轻重。”庙内民俗活动现场观众如堵,提线木偶戏展演引发现场阵阵喝彩。互动环节中民众踊跃参与,氛围热烈,生动展现了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实践团通过“历史溯源—文化互鉴—活态传承”递进式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泉州木偶戏的艺术特征与历史脉络,深刻认识到青年群体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团进一步明确了团队实践方向,在之后的活动中,实践团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场馆创新展览方式,在推进木偶戏表演数字化记录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互动体验产品等成果,助力非遗在当今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郑怡倩 张丹韵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