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访赣剧之乡,践行文化传承使命,7月24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熠之队”十一名师生奔赴上饶市玉山县锦溪村,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开展“探玉山戏乡,研古韵今声,创赣剧新传”专项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分为两组,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同村民倾心交谈,在赣剧发源之地探寻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星火熠之队”抵达锦溪村合影
古宅访传人,听四十年坚守里的赣剧魂实践队一组拜访了赣剧传承人王民仙老师。在古朴的老宅中,王民仙不仅细细讲述了她四十多年的从艺故事,更热情地分享了她近年来走进锦溪小学课堂担任戏曲老师,教孩子们学习赣剧文化的难忘经历。临别前,她还即兴演绎了一段纯正的赣剧经典唱段,悠扬的唱腔在老宅中回荡,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到赣剧的独特魅力。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映照着王老师示范时的身段,队员们发现,即便没有华丽的舞台,赣剧的韵味依然在这方寸之间流转生辉。实践队员袁翼丰表示:“赣剧之美,是时光淬炼的文化密码。传承不仅是对艺术的守护,更是对文明根脉的延续。”
▲队员们与传承人王民仙的合影
▲传承人王民仙与实践队员分享学艺经历
村民话赣剧,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温差实践队的另一组深入村落,拜访了五十余位村民进而展开问卷与访谈。调研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化,50岁以上当地村民当中约20%认为赣剧是他们的儿时记忆和情感寄托。一位大娘的热情印证了老一代的情感:“有老师教我们学习赣剧,平时就在古戏台排练,政府还提供了道具!”但是语言壁垒、升学压力与兴趣转移等,成为赣剧在青年群体中“降温”的主要原因。一位曾就读锦溪村小学的女生坦言:“学习赣剧是为了多才多艺,但是升入初中后就再没有接触过了。”
▲热爱演绎赣剧的大娘与实践队员分享
▲十七岁小姑娘与队员分享学习赣剧经历 青年献新策,用青春智慧为非遗找“新舞台”走进锦溪村深处,师生们记录的不仅是一段乡音,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在这段调研中,队员们清晰认识到赣剧传承的现实挑战——传承人坚守不易并且力量有限、赣剧难以吸引中青年群体的注意、兴趣班学员难以持续学习。此外,赣剧浓郁的地方方言是其独特艺术魅力的核心,但也构成了其对外传播和吸引非本地、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主要障碍。
此次深入锦溪村开展调研,是大学生扎根乡土、以实践行动助力赣剧传承的具体举措。带队教师张钰琼表示:“非遗的危机在网络和书本上读不懂,只有站在当地,才知道难题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星火熠之队将系统梳理调研资料,重点围绕赣剧发展现状和痛点,从而尝试提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群体兴趣和传播习惯的方案,帮助赣剧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受众范围,用青年声音传播非遗文化。未来,团队希望能搭建起高校与地方非遗传承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赣剧的保护与创新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