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 日至 8 月 8 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贵州省榕江县,围绕 “乡村振兴” 主题开展了为期 7 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村超赛场、非遗工坊和村寨,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发展。
村超引擎:点燃振兴新火种实践团首站来到榕江县村超赛场,亲身感受这场体育盛事的活力。球员在绿茵场拼搏,精准传球、果断射门引人注目;看台上观众呐喊,苗族同胞身着盛装助威,民族服饰与赛事激情交织,构成独特乡村图景。

正奋力争球的足球运动员 雷欣摄
谁能想到,不久前洪水重创榕江,如今当地人以 “村超” 为支点,书写灾后振兴篇章。重建后的榕江焕然一新:民居错落、街道烟火升腾。村超汇聚人气,激活产业潜能,吸引游客,带动餐饮、民宿等发展,“体育 + 文化 + 旅游” 模式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彰显 “灾后振兴,体育赋能” 的力量。
非遗传承:触摸蜡染的文化温度离开村超赛场,实践团走进摆贝村姜老本蜡染刺绣手工作坊,开启非遗探寻之旅。成员们跟着姜老本师傅学习蜡染技艺,从握笔勾勒到熔蜡、点蜡,再到浸染、去蜡,每一步都体现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以蜡为界,以染为色”,姜师傅演示时的热忱,让大家体会到这门千年技艺的重要性 —— 它既是苗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是村民增收的 “指尖财富”。

姜师傅指导实践团队成员进行蜡染制作 雷欣摄

实践团队成员手持蜡染作品与姜师傅合影 雷欣摄
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摆贝村依托蜡染非遗,探索“传承 + 产业”路径:一方面,举办技艺培训,让更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人掌握蜡染,守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借助直播平台、文旅融合,将蜡染制品推向市场,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姜师傅念叨的“常回摆贝来”,不仅是对实践团的不舍,更是对非遗传承绵延远方的期许。
村寨脉动:聆听文化传承的故事午后,实践团与村民杨秀妹交流,听她讲述百鸟衣的故事。“平时会向身边的朋友宣传我们的百鸟衣吗?”“会呀,像我们平时上大学,有时会穿或者是做PPT进行介绍……”杨春妹的话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实践团队成员与村民杨秀妹进行交流 雷欣摄
青春接力:校村携手共谱新篇实践期间,团队与摆贝村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团队与村委深入交流,明确“高校助力 + 乡村发展”的合作方向——依托高校知识资源,为摆贝村非遗传承数字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出谋划策;借助乡村实践场景,让学生在一线锤炼本领,实现“双向赋能”。村支书刘正文期待借基地让更多人知晓摆贝村,讲好非遗和乡村故事,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成员参加挂牌仪式 黄馨瑶摄

村支书刘正文在仪式上发言 雷欣摄
返程时,实践团成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黔地的故事,心中沉淀了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感悟。“在村超赛场,我看到了灾难过后人们重新站起来的韧性,那种用热爱点燃生活的力量太打动人了。” 队员信科2303杨博望着车窗外渐远的村寨,语气里满是触动,“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离自己很远,直到亲手体验蜡染时,才明白这需要我们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传统技艺能一直‘活’下去。”队员信科2303邹解辉对杨秀妹的话记忆犹新:“她讲百鸟衣图案里的传说时,眼睛亮得像星星。那种对文化的珍视,让我突然懂了‘传承’两个字的分量,这不只是守住老手艺,更要让年轻人愿意接过来、传下去。”
这段实践,让实践团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延续和生活焕新。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份热忱与力量,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团 王家永 吴昊
摄影 |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贵州暑期社会实践团 雷欣 黄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