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与目的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响应西南大学校团委开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的号召,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以“重走抗战路,赓续民族魂”为主题,于2025年8月8日至10日赴江苏南京开展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与抗战老兵及相关人士交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同时,践行专项行动中“八个一”主题研学活动要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二、活动概况(一)时间与地点本次实践活动于2025年8月8日至1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先后走访了拉贝旧居、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共6处红色教育基地,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抗战相关遗址和纪念场所。
(二)参与人员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由校内研究生、本科生组成,团队成员跨学科、跨专业,共9人。团队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开展活动,严格遵循活动要求,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三、主要实践内容(一)8月8日:感悟国际大爱与老兵的坚守拉贝旧居:触摸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温度8月8日上午,团队前往拉贝旧居开展实践活动。拉贝旧居始建于1934年,主楼后平房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南京沦陷后,约翰・拉贝联合外籍友人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任主席,其寓所成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他亲自设计加固了庭院内的防空洞以保障避难者安全,利用自身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保护难民,最多时收留630多位难民。
在旧居内,团队成员阅读了《拉贝日记》节选,通过日记中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拉贝先生在战争浩劫中对南京人民的保护。馆长详细讲解了拉贝先生的事迹,从他组建安全区到与日军周旋,每一个细节都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与前来参观的游客交流,分享自己对拉贝先生事迹的感悟,同时向游客赠送了团队自主设计的明信片以示纪念。旧居中一件件富有温度的历史文物,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拉贝先生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参观结束后,每位团队成员都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悟,馆长与同学们进行合影留念。通过此次参观,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战争年代,国际间的善意与援助是多么珍贵,这种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和传承。
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聆听老兵故事,传承红色基因8月8日下午,团队来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锁金三村的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一群参战退役老兵创办,专为老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同时承办红色教育活动,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大中小学生前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走进中心场馆,团队成员首先被满眼的红色所吸引——红色的党旗、红色的横幅、红色的锦旗,浓厚的红色氛围扑面而来。中心负责人吴长云、童国强两位老兵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并介绍了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
随后,在两位老兵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共同学习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吴长云先生面向党旗向同学们深情介绍道,所谓“三点红”就是军装领口的两抹红色加上军帽中心的那一颗红心。他和童国强先生分享了自己参军、参战的经历:作为通讯兵的童国强曾扛着天线越过重山,亲眼目睹战友牺牲在自己面前;法卡山战役中,吴长云在防空洞中一待就是三个月。他们表示,任何的困难险阻都不为惧,心中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今天。
红色教育课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各位老兵围坐在一起,对老兵进行采访。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老兵们交流,在交流中,老兵们谈到最多的就是“爱国”。“年轻人一定要爱自己的国家”这是老兵们反复的嘱托。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他们格外理解国家的安危与强弱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童国强先生从自己的家庭教育到工作经历,再到社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延展了对爱国的理解。童先生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小事做起的。今天的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既是养老中心,也是红色教育基地。三点红在用一举一动传播着正能量,传播着爱国主义,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交流结束后,童国强先生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中心的红色展厅。一排排陈列柜里静静摆放着从战争中走来的遗物,其中就有童国强先生曾带上战场的无线电台。展厅内,一排排勋章静静躺在红绒布上,它们记录着战争的残酷,书写着胜利的辉煌,也展开着对未来和平的展望。团队成员还跟随活动中心负责人的讲解和示范,体验了实际无线报务拍发训练活动,切身感受了战争时期通讯工作的不易。
活动最后,团队向中心赠送了自主设计的明信片以示纪念,老兵们与同学们热情地合影留念。当团队旗帜展开的一瞬,老兵们不约而同地念到“西南大学”。相隔千里,重庆和南京两座英雄城市在此刻联系起来,战争早已远去,繁荣的未来还在延续。老兵们向同学们表达了殷殷期望,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未来报效国家。
(二)8月9日:缅怀先烈伟绩,铭记历史教训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致敬蓝天英雄,传承航空精神8月9日上午,团队前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该纪念馆始建于1932年,是世界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集“公墓”“纪念碑”“纪念馆”为一体,全面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等多国空军在中国大地上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历史,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缓步走进纪念馆。在馆内,同学们系统地参观了“奋勇抗战”“国际援华”“壮志凌云”“缅怀先烈”4个室内馆区及陈列雕塑、战机模型的两个室外展区。馆藏的多件珍贵文物引起了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包括1942年飞虎队队员使用过的飞行夹克、抗战时期的地勤维修工具等实物展品。通过这些实物和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认真聆听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故事,跨越时空感悟抗日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现场交流了学习心得,在互动碰撞中强化思想淬炼。
随后,同学们列队来到陵园中央的纪念碑前。在肃穆的气氛中,同学们依次献上鲜花,取出事先精心准备的航空主题明信片,将其整齐地摆放在纪念碑前,并深深鞠躬以缅怀先烈。这些明信片由同学们自主设计,上面印有“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字样,寄托了团队成员对先烈的崇敬和对和平的珍视。
此次参观让团队成员了解了航空烈士们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贡献,深刻体会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牺牲、奋勇拼搏的精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民族伤痛,珍惜和平生活8月9日下午,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个象征中国人民抗战记忆的庄严场所,以献花、默哀、观展的方式直面民族伤痛,在历史的回响中探寻和平的真谛。
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队员们首先向遇难同胞敬献了白菊,并集体默哀,表达深切的哀思。队员们步入遇难同胞名单墙长廊,面对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照片,全体成员肃立鞠躬,以三分钟的默哀向三十万无辜生命致以最深切的缅怀。
随后,他们认真参观了史料陈列厅,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等,深刻了解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万人坑遗址、遇难者名单墙等,都无声诉说着那段黑暗岁月和民族伤痛。队员们特别在“12秒水滴”装置前驻足,水滴声象征着在那场浩劫中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逝去,战争的残酷令人警醒。
参观过程中,历史的沉重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同学。他们表示,直面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深刻的教训。纪念馆出口处的和平公园,象征着从灾难走向新生。怀抱婴儿的和平女神像和周围宁静的环境,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无比珍贵。
(三)8月10日:探寻英烈足迹,感悟精神力量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雨花英烈,传承信仰之光8月10日上午,团队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学习。雨花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纪念场所,这里安葬着无数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厅内,泛黄的革命家书、锈迹斑斑的枪械、定格历史的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雨花台烈士们的赤诚与悲壮。学子们认真聆听邓中夏、恽代英等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就义的事迹,驻足凝视“狱中斗争”场景的复原区,深切体会到“信仰至上、对党忠诚”的雨花英烈精神。
活动中,学子们还在烈士纪念碑前鞠躬致敬以告慰先烈。通过此次参观,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触摸历史细节,感受民间爱国情8月10日下午,团队前往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实物观摩、历史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细节,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民族记忆。
上午11时,博物馆内陈列的各式抗战文物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在钢盔展柜前,陈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到:“这顶钢盔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所带,有着良好的做工,能够保护战士们的安全。” 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陈讲解员邀请大家亲手接过钢盔猜测钢盔重量并尝试佩戴。“这些实物来自不同渠道的收集,每一件都承载着具体的历史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它们让后人更真切地触摸历史。” 陈讲解员说道。
在枪械展区,一把驳壳枪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陈讲解员手持模型演示其使用特点:“这种枪械在抗战时期被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由于装备条件限制,士兵们摸索出放平射击的独特方式,利用底座冲击力形成扇形攻击面,在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午后,学子们围坐在一起,聆听陈讲解员介绍博物馆开展的老兵口述史抢救行动。他表示,老兵口述史抢救的意义在于补充历史细节,史料记载了战役进程、部队番号等宏观内容,而老兵的讲述聚焦具体场景——枪支怎么用,进攻防御用什么方式,打仗之余普通士兵有没有自己的情感生活。这样的细节,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活动期间,学子们还驻足在国歌歌词墙前,静听90年代发行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并在张讲解员的引领下,了解国歌的发展历程。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表示,通过了解实物和故事,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四、活动成果与收获(一)实践成果整理实践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团队进一步整理了此次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料、照片、视频、笔记等素材,撰写一篇详细的调研报告,汇编抗战故事和典型案例,可以为抗战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范围: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了此次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感悟,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完成“八个一”主题研学活动要求:团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参观了6座抗战主题纪念馆(拉贝旧居、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红色展厅、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聆听了专家讲座(馆长、讲解员的讲解)和老兵讲述,寻访了抗战老兵(吴长云、童国强等),学唱了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研读了抗战著作(《拉贝日记》),重走了抗战相关路线,记录了老兵口述历史,参与了多堂主题思政课,全面完成了专项行动中“八个一”主题研学活动的要求。
形成了丰富的实践资料:团队在活动过程中,系统地记录了老兵的革命经历与人生感悟,形成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拍摄了大量的活动照片和视频,记录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设计并赠送了多套自主设计的明信片,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整理了参观笔记和感悟,为后续的总结和宣传积累了素材。
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与游客交流、向老兵和纪念馆赠送明信片等方式,团队成员积极传播抗战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团队收获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团队成员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拉贝先生的国际援助到抗战老兵的英勇事迹,从航空烈士的蓝天抗争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钟,从雨花台英烈的信仰坚守到民间抗战的点滴记忆,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老兵们的殷切嘱托、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让团队成员深受感动和鼓舞,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大家深刻认识到,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之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提升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需要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馆长、讲解员、老兵、游客等),需要组织协调各项活动,需要记录和整理资料,这些都锻炼了成员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成员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与展望(一)活动总结本次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赴南京开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专项行动,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按照专项行动的要求,先后走访了6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交流互动、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了抗战历史,感悟了抗战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活动紧扣“重走抗战路,赓续民族魂”的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团队不仅完成了“八个一”主题研学活动的要求,形成了丰富的实践资料,还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
(二)未来展望延续实践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将把此次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抗战纪念馆义务讲解、红色研学路线开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团队成员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实践团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总之,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西南大学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成员深刻感悟到了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团队成员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图为老兵与同学们合影留念。江苏南京砺行小分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