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基层健康服务能力升级与红色基因传承。蚌埠医科大学“红韵润乡土,医心护民生”实践团于7月23日至25日奔赴安徽省蚌埠市、六安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地开展“溯党史源,医路同行”系列党史与医学知识普及宣讲活动。此次活动由9名来自蚌埠医科大学的学生组成,旨在通过“参观研学+基层宣讲+健康服务”的立体化模式,将红色基因与医学科普融入乡土中国,把党史学习与医学科普送进乡村、送进社会、送进校园。
参观研学: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团队首站来到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在序厅内,讲解员介绍,1927年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时仅有7名党员,到1949年已建立3个县委、22个区委、268个支部。展柜中1938年《拂晓报》号外仍保存完好,头版刊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撰写的《告皖北父老书》。参观结束后,9名成员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致敬。岁月长河,红色血脉不断流淌;时代变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党史文物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崇高价值追求。

图为实践团在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学习红色历史。万绍涵 摄
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往事,回溯峥嵘岁月。当来到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件老药店的旧影。“合记春号”以药店销售为掩护后进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一道道红色指令从这里发出,革命烽火因此燃遍了皖南,辐射皖浙赣边区。书写了中共革命历史的丰厚篇章。参观后,成员感受颇多,张依晴如是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中共皖南特委,皖南苏区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它点燃的革命星星之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在黄山这片红土地上,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在历史风云变化中,使共产主义的积始终高高飘扬。作为黄山人,在见证徽州大地上不朽的丰碑后,我备感自豪。”

图为实践团在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张依晴 摄
学校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红色文化
“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你一半的好人。”这是团队抵达六安市某高中,成员万绍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讲好红色故事“半条被子”,让每处红色印迹都成为鲜活生动的党史课堂。随后发放党史问卷142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经过这场生动的党史课,学生代表王同学说:“其实我更多的党史知识来自高一高二的历史课。现在学物理了,这种党史课填补了红色记忆的空白,受益匪浅啊。”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同时融入医学知识,在厚植红色精神的同时培养急救技能。

图为实践团在高中践行红色宣传。夏淑娴 摄
社区宣讲:弘扬红色基因,根植爱国情怀
成员袁亚琦等奔赴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为居民们发放自印健康手册和党史教育手册。稍后,团队对前期48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38%的村民准确答出“遵义会议”。在宣传中,有居民更是说出“我们是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因而,要通过红色资源补足精神之钙,持续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知往鉴今,只有不忘来路,才能走好前路。从这些红色资源中汲取斗志与力量,笃定信仰与信念,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全体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健康服务:
在六安市金安区金星村,夏淑娴等成员为“五老”村民送去温暖。有位老人家说“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爱民护民的体现!”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培根铸魂,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图为实践团在社区给居民提供红色册子。袁亚琦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我们要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通讯员 张依晴 许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