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赣剧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7月22日至26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熠之队”赴上饶市玉山县,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赣剧艺术活态传承专项调查,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
▲“星火熠之队”集结国际学院 现状调研:赣剧传承的多维挑战 团队采用“点面结合、多维推进”的调研方法,发放400余份问卷,覆盖各年龄段人群,并实地考察了潘凤霞艺术馆、锦溪小学等重点场所。调研发现,赣剧传承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潘凤霞艺术馆展品虽丰富,但参观者不多,年轻群体关注度较低。
▲张钰琼老师讲解潘凤霞大师的艺术成就 锦溪小学是当地“赣剧进校园”的试点单位,采用“外聘艺术家+社团兴趣班”模式,为孩子们搭建了学习赣剧的平台。然而,升学压力下,家长普遍质疑赣剧的实用性,“学戏能加分吗?”成为常见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随年级升高而大幅下降。这一问题折射出功利化教育对非遗传承的冲击。
▲钟永祺校长谈“赣剧进校园”活动落实
访谈对话:赣剧传承的深层矛盾 团队深度访谈了40多位相关人士,包括非遗传承人、赣剧学习者、剧团负责人等,进一步揭示了赣剧传承的深层矛盾。
锦溪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民仙十年如一日赴小学授课,并郑重表示:“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赣剧传承人王民仙与实践队员分享学艺经历与赣剧传承见解
但年轻人因学业压力和方言障碍逐渐疏离赣剧,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面临断裂风险。一位曾在小学学戏的女生坦言:“升初中后再未接触。”玉山县赣剧团负责人则揭示了剧团发展的现实困境:“剧目创新不足,表现形式单一,难以吸引新时代受众。如何将赣剧传播出去,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是我们最大的挑战。”这些矛盾反映出赣剧传承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保护艺术内核的同时,探索更贴近时代的艺术表现新路径,找到与年轻一代的共鸣点。
▲玉山县赣剧团负责人童庆权谈“赣剧发展之困” 青春方案:“赣剧+”三维发展体系 “非遗的危机在纸上读不懂,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带队教师张钰琼感慨道。她指出,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仅靠情怀,必须针对当前赣剧面临的传承困境,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机制。
▲张钰琼老师指出解决赣剧传承困境关键措施 基于扎实调研,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赣剧+”三维发展体系:以文创开发推动产业化转型,打造赣剧元素盲盒等系列产品;以教育融合培育新生代受众,构建“戏曲进校园”长效机制;以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提升赣剧文化知名度。
这一系统性的创新方案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为传统赣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提供了可行路径。
五天的行程很快落下帷幕,但赣剧的余韵将永远在队员们心中回荡。400份问卷,40次访谈,数字的背后是戏台上的声声唱腔、校园里的稚嫩童音、剧团里的创新探索,是无数赣剧人的坚守与期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此次实践,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星火熠之队”以热忱浸润乡土、以青春守护非遗,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使命与担当。团队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常态化跟踪调研,把调研报告和创新方案转化为校地共建项目,用行动持续擦亮赣剧非遗名片。
撰文 |邹思敏 刘一霏 汪棋琳 袁翼丰
图片 |周新妍 赵奕涵 王中来
指导老师 |张钰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