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中国民航大学实践队暑期探寻湖南非遗传承新路径:一针一线织就千年韵 数字赋能湘绣焕新生

    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湘风承古艺,匠梦焕新程” 实践队
近日,中国民航大学 “湘风承古艺,匠梦焕新程” 实践队奔赴湖南长沙,开展为期数日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 “传承非遗文化、探寻创新路径” 为核心,先后走访长沙博物馆、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沙坪湘绣小镇、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等多地,通过文献研读、传承人访谈、技艺实操、科技体验等方式,全景式记录湘绣从千年技艺传承到数字时代创新的蜕变历程,为非遗活化传承注入青春视角。

溯源楚韵:触摸湘绣的千年文化温度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长沙北辰三角洲 “三馆一厅” 中的长沙博物馆。在非遗专题书架区,一本本泛黄的《湘绣艺术》文献静静陈列,队员们轻翻书页,指尖划过记载湘绣材料、工具与针法的文字,仿佛与历代匠人隔空对话。“从蚕丝选取到‘打籽绣’‘掺针’等技法记载,这些文字不仅是技艺的总结,更是湘绣人坚守的初心。” 实践队队长感慨道。移步博物馆非遗展区,一条 “时间轴线” 缓缓铺展:从战国时期楚绣的古朴纹样,到明清时期的精致绣品,再到当代创新作品,玻璃展柜中的老绣针、旧绸缎、传世绣件,无声诉说着湘绣 “活态传承” 的密码。
午后的橘子洲头清风拂面,实践队来到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开厚重木门,湘绣展区瞬间吸引众人目光:缎面上的牡丹含苞欲放,蝶翼纹路细腻如真,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绣品上,仿佛赋予其灵动气息。“湘绣能‘活’千年,靠的就是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温度与呼吸。” 非遗传承人李静老师的话语,让队员们对这项技艺有了更深理解。

队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体验湘绣针法。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 供图
“来,试试‘掺针’绣法,感受丝线在指尖的力道。” 李静老师手把手指导队员实操。看似简单的走针,实则考验手腕力度与丝线掌控力 —— 丝线细软易滑,针脚疏密难控,队员们方才领悟 “平、齐、细、密” 四字背后,是匠人十年如一日的打磨。“第一次绣时手一直抖,老师指尖的薄茧碰到我的手,特别温暖。跟着她绣出第一针,虽然歪歪扭扭,却突然懂了‘传承’不是口号,是能触摸到的温度。” 队员杜诗慧分享着体验感悟。

国潮破圈:千年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次日清晨,实践队前往 “中国湘绣之乡” 沙坪湘绣小镇,首站探访沙坪湘绣博物馆。馆内,《狮虎图》《烟火图》《橘子洲头》等经典绣品震撼亮相:《狮虎图》中虎毛纤毫毕现,仿佛下一秒便要跃出绣面;《橘子洲头》绣像里,毛主席雕像巍然矗立,气势恢宏。“这些作品最短要绣数月,最长需耗时数年,每一针都是绣娘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讲解员介绍时,眼中满是自豪。
走出博物馆,中国湘绣艺术馆的 “生活化湘绣” 让队员们眼前一亮:缠枝莲纹桌旗点缀餐桌,花鸟屏风装饰客厅,甚至还有《小猪佩奇》主题绣品 —— 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让队员们直呼 “原来湘绣离生活这么近”。“我们就是要打破大家对非遗‘老古董’的印象,让湘绣走进日常。” 艺术馆工作人员说。
谈及湘绣历史,讲解员如数家珍:“作为‘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源于战国楚绣,清代自成体系,清末民初进入黄金期,‘吴彩霞绣坊’等字号享誉海外,孙中山先生‘总理遗像’便是经典之作。早年湘绣多次在国际展会获奖,是中国文化的‘名片’。” 而如今,年轻传承人正为这张 “名片” 添新色:抖音直播间里,“95 后” 绣娘演示 “发丝绣”;设计工作室中,“00 后” 将国潮元素融入纹样,推出湘绣丝巾、盲盒等文创;数码打版技术的应用,让传统针法焕发现代活力 —— 湘绣正以直播带货、IP 孵化等方式,在数字时代 “破圈” 吸粉。

数智赋能:Z 世代解锁非遗未来

实践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感受科技为非遗带来的变革。实验室里,电脑设计软件、数码刺绣机与传统绣架共处一室,研究人员在屏幕前调试图案参数,数字化绣稿通过智慧设备转化为绣品,效率较纯手工提升数倍,却保留着湘绣的独特韵味。
“我们打造的‘智慧湘绣’,核心是针法数据库。” 非遗传承人刘玉珍老师举例说明,“就像字体库收录大师字体,我们收集整理湘绣经典针法,现在已能实现图案自动填充。过去绣娘要‘画’着绣、电脑打版要‘点’着绣,如今调用数据库就能快速完成打版,大幅缩短制作周期。”更令人惊喜的是 AR 技术的应用:扫描实体湘绣文物,虚拟图层会实时叠加历史背景、纹样解析等信息,静态展品瞬间 “活” 起来,观众可 360° 查看细节。“既能保护文物,又能提升体验感,让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湘绣。” 刘玉珍老师说。
实践尾声,队员们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再次实操湘绣技艺。夕阳下,手持绣有蝴蝶的纪念书签,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湘绣的魅力,藏在沙坪古街的匠心里,也绽在实验室的创新中。‘湘风承古艺,匠梦焕新程’不仅是队名,更是我们的信念 —— 传承要扎稳传统的根,创新要走好时代的路。”
此次实践,中国民航大学实践队不仅记录了湘绣的千年韵味与创新活力,更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正如队员们所言,千年湘绣正在传统与科技的交织中,编织属于新时代的美好图景,而 Z 世代也将成为这份传承与创新的 “接力者”,让非遗在数字时代持续绽放光彩。(通讯员 张孟缘)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