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承人李冬梅:解码壮锦中的文化根脉与振兴密码实践队首先与壮锦传承人——李冬梅进行了深入访谈。李冬梅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壮锦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编织技艺、丰富的图案寓意以及在新时代面临的传承与发展挑战。从12岁的孩童到媳妇,文脉不断带!“只要身高够得着织机踏板,就能学!”李冬梅指着作坊里一台百年木织机,眼中满是自豪。从棉纱到丝线,技艺藏艰辛。“以前用棉花纺线,线细易断,织一幅布要耗上百道工序。”李冬梅轻抚织机上的经线,道出技艺难点。如今,虽改用现成丝线降低断纱率,但织机的复杂性丝毫未减。“光上机排经线就够让人头疼,500多根线要按规律排列,错一根整幅图案就乱了。”李冬梅老师笑着说,正是这份严苛,让壮锦的每一寸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谈及创新,李冬梅眼神发亮。她坦言,壮锦要“活”下去,必须融入现代生活:“我们正琢磨把壮族图腾与现代设计结合,比如做航空主题的杯垫、纸巾盒——你们学航空航天的同学,说不定能给我们出出主意呢?”。每年正月十一“农动节”,全村人会穿上壮锦盛装,黑衣黑裙与彩色织锦相映成趣,她还介绍,作为龙州县唯一的壮锦与天琴传承基地,板池屯的壮锦还承载着跨境文化记忆——与越南京族的“奥黛”服饰同源,盘发、织锦技艺互通,成为中越边境文化交融的见证。谈及传承困境,李冬梅老师坦言人力与效率是最大挑战: “纯手工耗时长,订单多了根本赶不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双蒙村板池屯与传承人李冬梅进行访谈。侯堂英 供图
作坊实践体验:指尖穿梭间感悟壮锦技艺的坚守与温度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壮锦的魅力,队员们还来到李冬梅老师的壮锦作坊,亲身体验了壮锦编织的过程。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着摆弄织机、穿梭引线,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高的耐心与技巧。 “仅仅是基础的编织手法,就练得手忙脚乱,那一幅精美的壮锦背后,得凝聚着多少心血啊!”实践队员黄昌宇感慨道。通过亲手实践,队员们不仅对壮锦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肃然起敬。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双蒙村板池屯和传承人李冬梅体验制作壮锦工序。黄昌宇 供图
走访乡间百家:倾听村民心中的壮锦记忆与未来期盼
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走访了板池屯的各家各户。通过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村民对壮锦文化的认知程度、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大家对壮锦产业发展的期待。“小时候看奶奶坐在织布机前,从早织到晚,那‘哐当哐当’的声音,是村里最好听的调子。”70岁的张婆婆指着自家屋檐下晾晒的壮锦背带,眼里满是怀念。而年轻的村民则更多表示“知道是老手艺,但会做的不多”,不少人希望能有机会系统学习。走访中,成员们发现,壮锦不仅是装饰,更融入了村寨的节庆、婚嫁等民俗——姑娘出嫁时的壮锦被面、新生儿的壮锦襁褓,都承载着浓浓的祝福。这份调研,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壮锦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现状与发展需求。许多年长的村民回忆起儿时家中长辈编织壮锦的场景,言语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而年轻一代则更多地希望壮锦能与现代设计结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推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双蒙村板池屯的村民张婆婆家中咨询壮锦有关问题。钟明轩 供图
青春赋能:让壮锦在边境村寨绽放新彩据了解,此次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秘,更是一场青春与非遗的对话。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壮锦不仅是龙州的文化名片,更是边境乡村振兴的“软实力”——通过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方式,老手艺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径。“我们要把这里的故事带回去,让更多人知道边境有这样美的技艺。”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传播,让壮锦文化走出村寨,也期待以青年之力,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活力。(通讯员 钟明轩)
图为调研结束后的团队成员们与传承人李冬梅共同合影。侯堂英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