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合肥大学“星火铭魂,赤韵流芳”实践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团组建)启程奔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开展为期6天的“寻迹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实践活动。实践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谆谆教诲,以沉浸式体验、深度调研、缅怀祭扫等多元形式,在追缅抗战历史、传扬革命文化的同时,助力当地挖掘红色资源,推动校地协同育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活力。

【图1:“星火铭魂,赤韵流芳”实践队在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张亚 摄】
泾县云岭镇是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期间华中敌后抗战指挥中心,留存着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黄龙岗烈士墓、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11处红色遗址,是承载“铁军精神”的重要载体。实践期间,队员们白天实地探访多处红色地标: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通过叶挺、张云逸等领导人简朴的办公居住陈设,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坚韧意志;在修械所旧址,旧机床、枪械零件等实物史料,见证了先辈们在物资匮乏中筑牢革命防线的智慧与决心;在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队员们围读新四军根据地建设史料,系统梳理这支队伍的发展脉络与斗争历程。
夜幕降临后,实践团召开专题组会,结合日间见闻交流感悟。从新四军投身抗战的历史背景,到皖南事变中“前仆后继,永不屈服”的抗争气概,再到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坚守抗战的赤胆忠心,队员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入读懂“铁军”精神密码,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用鲜血写就的英雄史诗。

【图2:团队在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研读新四军根据地建设史料 耿戈月 摄】
为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实践团以“脚踩泥土”的务实姿态开展调研工作。队员们分组深入云岭镇罗里村、章渡村,走街串巷开展入户访谈,定点收集问卷数据,还专门走访老党员与“光荣之家”,采集“新四军军民鱼水情”“老区发展变迁”等鲜活口述史料,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情感共鸣点。
同时,实践团与云岭镇政府、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负责人开展座谈,围绕红色资源保护、文旅融合路径等议题建言献策——从优化红色景点讲解服务,到开发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队员们结合调研所得,为当地红色文旅产业优化提供青年视角与创新思路,扎实的调研成果为后续校地合作与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图3:团队走访云岭镇罗里村老党员,采集“新四军军民鱼水情”口述史 孙林 摄】
“苍松凝翠守英烈,丰碑矗立映初心”。实践团专程前往黄龙岗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与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举行庄重的祭扫活动。在黄龙岗烈士墓前,队员们手捧白菊,缓步走向镌刻着131位皖南事变牺牲指战员姓名的墓碑,鞠躬致敬、静默默哀,以鲜花寄哀思,告慰长眠的革命先烈;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队员们沿着展牌追溯历史脉络,从“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悲愤过往,到先烈们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的抗争事迹,每一段史料都让队员们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进一步叩问初心、坚定理想。

【图4:团队成员瞻仰皖南烈士陵园烈士碑 孙林 摄】

【图5:团队成员向新四军烈士献花 席子瑞 摄】
此次实践是合肥大学高校社团“三下乡”活动的创新试点,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既在课堂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养分,又在红色旧址、田间地头践行理论、锤炼品格——在服务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既为云岭镇注入青春智慧,也实现了“育人育魂”的思政目标,完成校地双向奔赴的成长。
目前,实践团所属的合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已与云岭镇政府初步确定长期实践合作事宜,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地联动,围绕红色文化研究、思政实践教学、红色文旅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搭建共赢平台。

【图6: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在云岭镇红旅广场前合影 耿戈月 摄】

【图7:指导老师于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队员讲解新四军历史 耿戈月 摄】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实践途中,《新四军军歌》的铿锵旋律始终回荡。八十年岁月流转,铁军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合肥大学“星火铭魂,赤韵流芳”实践团的青年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承先辈之志、怀赤子之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事业,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续写荣光。

【图8:新四军书写的抗日宣传标语 孙林 摄】

【图9:泾县新四军烈士名录碑(局部) 孙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