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暑期,我回到我的家乡——永州。火车到站后还有四十公里迂回曲折的山路,才能到达我那“山窝窝的山窝窝”里的土砖房。一路上我望着窗外那时快时慢放映着的风景,却发现许久不见的故乡已焕然一新。
记忆中回家的路,离开市区一路到家,离家越近就越窄,窄到只能通过一辆车;离家越近就越烂,烂到全是泥泞坑洼;离家越近人烟越少......可这次回家我突然发现,路面上有了加宽的痕迹、填补的痕迹。家门前一到下雨就坑坑洼洼、人车难行的泥巴路也浇筑了水泥,车辆经过再也不用害怕刮到底盘;市区内外容易堵车的地方也新建了康庄大道,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幸福感。此外,家乡增建了一个高速路口,虽然没能了解到它的具体情况,但近几次回家总能见到,我想,那肯定是为了让远归的人更快的回到自己的故乡吧!
记忆中家乡的土地,农民们辛勤劳作、晨炊星饭。依稀记得幼时一到蝉鸣的季节前后,爷爷奶奶就背着蓝色大水壶去给水稻洒农药,后来就拿着镰刀、戴着斗笠去到田野上。而现在,我看到离市区较近的村子,已经用无人机投洒农药了,而这之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会有人开着大型收割机来到家门前......科技的发展,让农民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让老一辈的农民有了更多安享晚年的时间。
记忆中家乡的学校,虽得师生和睦,但教学资源短缺。小时候村里那唯一一座学校,独栋两层、二楼荒废、楼前楼后杂草丛生,几块砖架个锅便是“食堂”,课间的乐趣便是赛纸飞机,弹玻璃弹珠,爬树......三间教室三个班——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再大就要坐三轮去镇上的学校了。一两年前一次回家,学校已经发生了大变样,前后浇筑了水泥,放了游乐锻炼设施;独栋小楼重新刷了漆,换了好看的桌椅黑板......虽然没能看到孩子们上课的场景,但我认为他们一定比我那时更珍惜吧!
记忆中的家乡,虽得山清水秀,但许多看得见亦或看不见的地方垃圾横行;虽得山清水秀,但后来的我只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看到过我的家乡。而现在,市区增放了很多垃圾桶,有些小区甚至实行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现在我看到的永州,有水上乐园,有博物馆,有零陵古城、武庙......
这次回归故里,我看到了家乡的新面貌。改革春风吹满地,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输送,为永州人民建设了一个更美丽、更宜居的城市,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虽然我家门前没有那“垃圾桶”,但我相信,随着门前那条路完善的脚步,它总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