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匠心蜡染,魅力国风”|走进少数民族传承地,探寻蜡染技艺的奥秘,“不染组”成员暑期实践调研

时间:2023-09-08 关注:

“匠心蜡染,魅力国风”|走进少数民族传承地,探寻蜡染技艺的奥秘,“不染组”成员暑期实践调研

基于《借鉴“觉醒国风”案例,借力AI技术让蜡染技艺出圈寻找活态化路径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调研的需求下,本团队于7月底至8月初依次前往贵州省博物馆、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路腊古寨“黔绣馆”、蓝印花布蜡染传承馆“万匠坊”进行参观调研,旨在深刻领略蜡染技艺的文化底蕴,深度发掘蜡染元素的各项价值,了解并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蜡染技艺的生存痛点和发展现状,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此次调研的意义有:一方面可以帮助成员多层次、多维度地探索蜡染技艺,了解蜡染元素的美学、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助力蜡染技艺成为“觉醒国风”出圈行列的一员,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蜡染非遗在大学生群体的知名度,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思想认同感,展现新时代下大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不染组”成员出征仪式合照纪念   吴地香供图
01“不染组”活动路线
参观贵州省博物馆
7月27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不染组前往贵州省博物馆进行参观。在这里团队成员在馆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了解了贵州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以及该馆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和有效呈现。据悉,贵州省博物馆是贵州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1953年开始建设,1958年开馆。从1953年筹建以来,数代博物馆人一直致力于各种文物藏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现入藏有自然标本和古生物化石,反映贵州历史文化的史前文物、出土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瓷器、书画、玉器等传世文物及古籍善本等藏品27万余件。
该馆基本陈列以“多彩贵州”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民族贵州”,通过对贵州十八个世居民族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的展现,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古生物王国”,将贵州史前海洋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窥见生命的爆发及演化历程。第三部分为“历史贵州”,展示了贵州自人类出现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概况,并另辟馆藏精品展示区。第四部分为“黔山红迹”,展现红军在贵州的革命历程。四个部分将贵州古老、神奇、多彩、和谐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生动展示。
据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9月30日,带着自然的奇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彩,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开放之后的博物馆,将秉承“改革创新、兼容并包、合作共享”的办馆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朝着既有人文情怀,又有文化担当,并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博物馆不断奋进。

图为贵州博物馆内展示的少数民族技艺成品  吴地香供图

 
游路腊古寨,体验“黔绣馆”
8月2日, “不染组”实践团队走进贵州非遗传承地区——路腊古寨,进行参观调研,揭开这里神秘与古朴的面纱,欣赏古典精美的蜡染成品,体验生动有趣的蜡染制作过程,感受苗族人民在蜡染文化中所蕴含的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首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实践团队在“黔绣馆”一位绣娘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苗族蜡染的精美成品。绣娘介绍道,蜡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蜡染中神奇精美的图腾多以大自然中的花鸟虫兽为原型,表达了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除此之外,在蜡染的制作过程中,工序繁多,需要手艺人们付出大量的心血来进行手工制作。制作时,只有“人和”是不够的,还需要“天时地利”:如果天气太热,会引起染料的成分变质,从而影响成品的色彩和气味。黔绣馆负责人告诉实践团队,他们的蜡染原料都是纯天然的,由各种草本植物精心提炼而成,并且在村里也有自己的染料种植基地。
在专业绣娘的引导下,本团队成员们尝试着用双手和心灵去触摸、去体验这个古老的艺术。虽然成员们都是初次接触,但是在尝试和调整中,每个人逐渐感受到了自己与蜡染之间的链接,那是一种独特的、源自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大家不仅学习到了蜡染的技巧,更深刻地体验到了它的魅力和乐趣。据黔绣馆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黔绣馆”已接待研学学子2320人次并吸引许多纪录片的导演前往此地拍摄画面素材。岁月荏苒,比起过去,路腊古村寨不再单独的以“遍地荷花”而出名,而是在岁月的洗礼下,历久弥新,散发出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成为民族文化爱好者的打卡胜地,为乡村振兴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图为黔绣馆大厅蜡染成品展示   姚娟供图
 
前往贵州铜仁蓝印花布蜡染传承基地:“万匠坊”
8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不染组”实践团队选择继续前往贵州铜仁蓝印花布蜡染传承基地——万匠坊,进行参观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染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一节名为“锦绣女”的培训课程。该课程是基于东西部合作,为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而设置的。课程邀请了来自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蜡染非遗传承人前往贵州铜仁向搬迁群众妇女传授蜡染技艺,旨在助力搬迁群众学习手艺,增强搬迁群众在城市里的参与感、幸福感,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学习、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课上,妇女群众们认真学习技艺,积极向非遗传承人请教,她们手中的一针一线皆是努力的心血,一缝一补满是劳动的满足。搬迁群众们用自己的方式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增加就业技能,将个人价值转变为社会效益,共同为祖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贡献。

图为万匠坊“锦绣女”课程学员正在进行蜡染、扎染成品变现成玩偶  姚娟供图
 
体验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制作的蜡染成品,并向本团队详细介绍了蜡染的制作过程。据悉,一份精美的蜡染成品要想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遍”的蜕变。第一步是将液态的蜂蜡点摹在带有少数民族特色图腾的布料上,待蜂蜡凝固之后,浸泡于染料中进行蓝染上色,重复此步骤可创造更深的颜色。其中,蜂蜡的作用就是将图案部分与色彩分离,待染布晾干之后,再将整块布料进行水煮,让蜂蜡融化,然后再把布料取出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将其晾晒在太阳之下。晾干后,一份“蓝白相间”的精品蜡染方可制成。

图为蜡染传承人正在指导培训学员们上课   姚娟供图
在与传承人的深度交谈过程中,实践团队得知,目前的蜡染技艺虽然在国家政策上取得了较大的帮扶,发展道路也较之以前更为广阔,但是在社会市场逐渐多元化的环境下,蜡染元素的受众群体依然局限于少数民族。传承人告诉成员,他们正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将蜡染元素融合在不同产品形态上进行宣传。如生产蜡染和扎染玩偶、蜡染图腾包包等具有广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将蜡染元素从传统服饰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蜡染元素送入大众视野。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宣传蜡染文化,发扬蜡染技艺,传承人紧跟时代步伐,搭乘互联网快车,着手经营蜡染主题网店,拍摄趣味短视频,以此吸引更多受众,加大市场宣传。
最后,传承人向团队道出了目前蜡染技艺的发展痛点:据了解,蜡染技艺从业者主要集中在高龄群体,她们因年事过高的局限与这个时代脱轨,无法对蜡染产品进行研究创新,也就导致了蜡染技艺难以进入大众视野。而年轻一代对蜡染了解甚微,甚至闻所未闻,所以无法更好地传承这份非遗技艺。两位传承人此次受邀前来授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到蜡染技艺,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图为“不染组”成员与两位蜡染传承人合影留念  吴地香供图
 
02宣传成果展示
本团队通过在传承蜡染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匠心蜡染,魅力国风”主题活动,近距离感受传统蜡染技艺文化,深度发掘蜡染元素的文化、审美、经济价值,了解其目前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痛点与阻碍。在调研过程中,“不染组”成员根据实践内容形成多篇新闻稿和视频稿,并在内外宣平台上发表,取得较大的社会关注。
在内宣方面,《“匠心蜡染,魅力国风”走进神秘古寨,探寻蜡染技艺,感受指尖奥秘》《“匠心蜡染,魅力国风”,走进“万匠坊”,感受蜡染非遗的魅力》等稿子被学校团委内宣平台“百舸网”所录用。
在外宣方面,《走进神秘古寨,探寻蜡染技艺》、《走进“万匠坊”感受非遗魅力》、《贵州铜仁万山: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东西部协作丨万山: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等稿子分别在中国新闻网、多彩大学生、大学生新闻网等国家级媒体发表和在贵州省团委、江苏省龙虎网等省级媒体以及微万山地级市媒体发表。除此之外,关于调研过程的视频稿发表在抖音平台,参与中青网“三下乡”打卡家乡活动。
03思路创新
现代精神文明的发展,让人们的审美意识走向多元化,人们开始寻求情感的寄托。比起冰冷的机器制造,人们更加钟情于温暖的手工产品,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走向一种回归[1],蜡染也在此队列当中。但是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的蜡染产品只是将各种元素与现代产品进行简单的抠图、拼贴,而且蜡染设计同质化较为严重,各类产品大同小异,缺少创新较为死板,因此,我们团队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能为蜡染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蜡染制造者拍摄带有苗族文化特色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来宣传蜡染艺术,借助哔哩哔哩、抖音、微博、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或者寻找影响力大的网络红人进行变装挑战等活动,从而扩大宣传力度,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网络营销。除此之外,新的技术手段也可以为蜡染艺术带来新的思路,例如用三维展现苗族蜡染的制作过程,以及通过AR来全方位挑选蜡染艺术品等。
二是推进跨界融合。产业融合是蜡染艺术扩张的必由之路,也是蜡染产品的交叉优势。创作出的蜡染题材产品既要富有文化气息和历史深度,又要紧密联系现代流行元素和历史文化。在开发各类产品的同时,让产品兼具美感和实用性,同时又富有文化气息[2]。采用新的生产加工方式,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现代原料,产生更为丰富多彩的颜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机械化生产路径,推出新蜡染图案和样式,迎合消费者审美,让生产科技实现绿色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联合企业打造品牌效应。针对贵州蜡染产业发展主要以手工作坊模式运行的现状,可以与相关中小企业达成合作经营。在此合作中,中小企业可以实现人才、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同时,手工作坊也可以借此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蜡染发展品牌,以品牌带动发展,以品牌塑造形象,以品牌占领市场,从而推动贵州蜡染走向品牌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去[3]
04实践总结
别具匠心的蜡染技艺,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信仰,又是国风文化大花坛的一朵奇葩,本实践团队怀揣着借鉴“国风觉醒”案例,借力AI技术让蜡染技艺出圈的初心,前往蜡染非遗传承地区进行调研,展开实地考察,学习蜡染技艺,了解蜡染文化的生存现状,计划为助力蜡染技艺出圈寻找活态化路径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蜡染文化元素开发贡献出一份力量,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个暑假的参观体验,“不染组”成员感受到了苗族蜡染文化的神秘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发现一张张精美神奇的图腾背后不仅仅是源于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发现,还蕴藏着远古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热爱。岁月荏苒,苍云不语,蜡染技艺就在苗族人民的指尖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它不再局限于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而是被新时代的传承人送出了大山,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逐渐成为“国风网红”的一份子,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不断被发掘,成为乡村振兴之路的出圈者。
 
作者:姚娟 李晴晔 吴地香 来源:实践形成稿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