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寻根智慧农业,唤醒农业新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纯粹的人工劳动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智慧农业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不可否认,智慧农业能够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深入研究AI赋能对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性作用,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慧农智行”社会实践队以“深悟创新理论,增强青春底色”为主题,团队成员于1月11日前往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进行实地实践。
问卷设计,调研准备在进行实地实践之前,实践队员针对本次实践的时间安排、实践目的、实践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在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制定出了科学合理又切合实际的问卷。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许多切中肯綮的问题,诸如:您认为我国目前、AI在智慧农业上的应用前景,您认为智慧农业普及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哪些反面以及您认为AI融入农业发展有什么困难与弊端等等。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团队采用了实地实践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人们对智慧农业的接受度较高,有较高的期望。但是AI在农业中的应用却仅仅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也发现了农户们在使用AI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技术门槛与数据安全等。
实地探究,亲身体验一进入农田,我们就看到了长势喜人的农作物。听着当地人向我们介绍,从耕地、播种、水肥灌溉管理到收获等环节,结合智能化技术、遥感定位等技术与实际种植布局,应用在智能灌溉、水费平衡等操作上,精准灌溉、病虫情况诊断、生长过程可视化等。随后,智能化温室映入眼帘,我们还了解到智能温室常简称连栋温室或者现代温室,它是设施农业中的高级类型,拥有综合环境控制能力,可以实现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的精确控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展望未来,美好愿景智慧农业试验基地,通过对插秧机、自走式打药机、收割机和拖拉机等一批现有农用作业机械进行无人化改造,初步实现了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智慧农业的兴起,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一方面,种管收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不仅有助于节约人力成本,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培育新型农民。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作物管护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指导调控农作物生长环境,使其更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与此同时,全流程机械化也能起到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促进增收减损的效果。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
我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径。无论是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应用。以智慧农业建设为例,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有专家总结了智慧农业大范围推广的两大条件,一是基础设施要好,农田的水网、路网、电网、通信信号等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二是地块要大,面积小、零散分布的土地需要有效整合。加快智慧农业的布局应用,离不开良好基础设施的支撑,也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
面向未来,农业现代化空间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智慧农业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就一定能持续释放农业生产活力,让更多农民富起来,让粮食安全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