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应用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基于此,2024年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慧农智行社会实践队来到寿光高科技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AI与智慧农业的实际应用情况。
走进智慧大棚,探寻科技种植在调研期间,AI智慧农业大棚负责人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了科技大棚的构想,设计以及应用。走进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所展示的第七代大棚,吊挂式番茄种植、旋转花卉栽培、现代化鱼池的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纯天然的美景中。那么,在一个大棚内是如何实现“鱼菜共生”的呢?
“我们将鱼池的水作为‘营养液’提供给蔬菜,水中‘肥料’被吸收后再流回鱼池,从而实现鱼菜良性循环共生。”格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武学文介绍,这个大棚还配备了两层保温系统、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使作物少受外界气候的影响,给作物提供一个最佳生长环境。
作为寿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及销售新业态的集中展示平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在近一年的开园时间内已接待62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从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到如今的第七代大棚,寿光从种蔬菜到“种技术”,走上了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发展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根溯源
随后寿光当地的科技农业历史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寿光智慧种植的历史,原来寿光的科技农业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
1989年,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从辽宁大连瓦房店请来了技术能人韩永山,并带领另外16名村民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几个月后,17个大棚里的黄瓜被高价一抢而空,三元朱村一下子出了17个“双万元户”。第二年,在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推动下,寿光建起了5130个大棚,仅大棚蔬菜生产一项,全县增收就达6000多万元。
如今,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很多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第六代,操作简便,在手机上便可控制浇水、通风、补光,智能化十足。更重要的是,蔬菜都是进行贴码销售的,用手机扫它的“电子身份证”,便可显示出农户、肥料、种植情况等多项信息。
“每天我们把蔬菜运到合作社,取样检验合格贴上二维码后,才能装车运往全国各地。有了二维码追溯功能后,每斤蔬菜可以多卖2角,平均一年可以多挣两万多元,这样既让大家吃到了放心菜,也提高了我们的收入。”三元朱村村民王聪说。
近年来,三元朱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乐义”牌蔬菜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国家。
立足发展现状 展望未来前景站在新的起点上,寿光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全国定位,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寿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