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王钱松艺术馆

时间:2024-08-27     阅读:
海宁皮影戏,江南仅存的国家级非遗皮影戏艺术,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江南皮影戏一绝。本次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执光觅影”团队怀揣着对于海宁皮影的热爱,走访位于海宁市斜桥镇的王钱松艺术馆,采访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敏健老师,探寻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现状。
团队成员穿梭于海宁斜桥镇的小巷子里,而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巷子中藏匿着一处神秘的艺术馆——王钱松艺术馆,皮影非遗传承人杨敏健老师正在她的工作室内一笔一画得绘画着皮影。
团队成员们一踏入馆内,便被杨敏健老师工作室中那一张张精美的皮影道具深深吸引。在杨敏健老师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海宁皮影戏的独特制作工艺,从起稿、选皮到勾线、上色,再到最后缝接。尤其是那细致入微的勾线过程,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团队成员不禁连连发出赞叹。
团队成员与杨敏健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在话语中杨老师透露出对海宁皮影未来的深切期许:“在时代的洪流中,海宁皮影正借着创新的翅膀,与现代工艺交相交融。”在皮料的处理方面,由于过去打磨技术不是很完善,皮影材料往往较为粗糙,现如今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飞跃,海宁皮影经过机器的精细打磨,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美观。此外,海宁皮影在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上色后在表面刷制一层腊油,以前海宁皮影经常使用的是清油,而现如今使用腊油,可以更好得洗去皮影表面的浮色,同时也可以防护紫外线,有利于皮影的保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杨敏健老师对传统缝接手法的创新,她摒弃了传统的一次长短针锋法,转而采用铆钉进行缝接,这一变革不仅增强了皮影的结构稳定性,更赋予了其摆放造型的灵活性,使得每一件皮影作品都能以最佳姿态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既具收藏价值又富有观赏性的艺术品。海宁皮影“少雕刻、重彩绘”的特点,在杨敏健老师的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以色彩为笔,线条为墨,在皮影的正反两面反复绘制,层层叠加,最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质感与美感。传统的五色——黑、黄、红、绿、青,在她的巧手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色彩纯正而丰富,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通过采访,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海宁皮影戏虽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极高,但在现代社会却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人稀缺等困境。然而,杨敏健老师并未放弃,他们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等方式,努力让海宁皮影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年暑期,杨敏健老师在斜桥镇开设了特色皮影班,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着皮影制作的基础技巧,从选材、雕刻到上色、缝制,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就感。他们不仅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皮影作品,更在过程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这样的皮影班,不仅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为海宁皮影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杨敏健老师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宁皮影戏定能穿越时光的长河,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古老中国的艺术瑰宝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此次采访中,杨敏健老师还特意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的海宁皮影材料包。材料包内,图纸设计精巧,说明书详尽易懂,其中更有着精心挑选的零件与专业的制作工具,让更多人有机会亲手触摸、感受并传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执光觅影”团队的此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对海宁皮影戏传承现状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团队成员将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人宣传海宁皮影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