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皖江工学院“微光炙阳暑期实践队”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卜维平大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马鞍山市凹山地质公园,开展了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凹山铁矿的百年奋斗史,传承工匠精神。
图为“微光•炙阳暑期社会实践队”社会实践团队在老师带领团队参观。张艳 供图
团队成员们最先来到的是凹山地质公园。凹山,位于马鞍山市东郊的向山镇南山矿境内,原是一座海拔180多米的山体,因其藏有丰富的铁矿石而闻名。凹山铁矿资源最早开采于发现于1912年,至今已走过百年的沧桑历史。
凹山铁矿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具有百年开采史,累计采出优质矿石2亿吨,是全国冶金矿山的功勋采场,是名副其实的“马钢粮仓”,也是马鞍山这座城市之源,有力地支撑了马钢的崛起,使马钢快速发展成为共和国一个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进而因钢兴城,带动了马鞍山市的蓬勃发展。
因资源枯竭,2017年具有105年开采历史的凹山采场关闭改建为尾矿坑。后来,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融入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成为选厂生产用水的沉积库,并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凹山矿坑拉开了华丽转身的序幕。
如今,矿场已经不复存在,经过百年开采形成的深度达海拔-254米的凹山坑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凹山矿坑现已蝶变为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在新时代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听着卜维平大师的介绍团队成员很受触动。百年来,凹山采石场经历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苦难历程,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实业救国的艰辛与挣扎,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贪婪,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和奋斗精神,也见证了一个钢铁城市的诞生、成长与蝶变。
在门口不远处市文化广场,往前走,有许多轮钻机、挖掘机、运矿的火车等矿山设备矗立在跟前,这是矿上曾经使用过的采掘运输设备,虽然已经“功成身退”,但被保留在园区里,作为工业遗迹用于展览,伫立在绿水青山间,成为了那段历史存在的证明,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参观这些设备时,正好碰到了工人们早早地就在干活,看到这一幕更能理解卜大师所讲的:“每一个工匠,他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这种精神。我们叫平庸的人才,庸才才不会被人记住。你只要不是庸才,你有才总能会有人记住。”卜大师的话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工人们不惧艰险,勤劳刻苦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再往前走,有一块写着“源”字的石头。通过卜大师的细致讲解了解到,从早期的手工开采到现代的智能化开采,铁矿石的开采方式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显著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这一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应用减少了人力需求,提升了资源回收率,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了矿石处理流程,实现了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特别是高架钻机和电动挖掘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并降低了环境污染。此外,引入智能化物流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解决了物流领域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开采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处理,如污水处理及循环使用,展现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体现了对安全、绿色、智慧、高效理念的贯彻执行。
这块含铁品位在60%以上的玢岩型铁矿石,采自矿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建设期间。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矿山。从19世纪敲响了恢复生产的第一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市委组织开展的三次大会战,素有“华东第一矿”美誉的凹山采场,书写了“因矿兴钢设市”的不朽传奇。
图为“微光•炙阳暑期社会实践队”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源之石。宋同浩 供图
继续跟随脚步前进,前方山坡高处有一颗“南山松”,已经拥有百年树龄,还是凹山采场百年变迁唯一的见证者。它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它见证了民国元年,一大批爱国实业家在凹山这片热土上采矿报国,见证了马钢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它目睹了1937-1945年侵华日军“以人换铁”,疯狂掠夺优质铁矿石453万吨的惨痛历史;它经历了1954年在这里炸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南山开发矿业的第一炮;它历经了1973、1975、1977年马鞍山市、马钢公司先后三次组“凹山万人大会战”,初步建成了500万吨年生产规模,让凹山采场成为“马钢粮仓”;它亲历了2017年,百年凹山功勋采场在贡献出2亿多吨优质铁矿石后华丽转身。
图为“微光•炙阳暑期社会实践队”社会实践团队在南山松参观。张艳 供图
再往前走,便来到了凹山湖。湖是由原来的凹山采场注水填坑而成,水深200多米,面积约一平方千米。站在观景平台上,眺望凹山湖,十分壮观,湖天一体,碧波荡漾,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图为“微光•炙阳暑期社会实践队”社会实践团队在凹山坑参观。张艳 供图
在这里,卜大师这位为矿山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员工,还给团队成员耐心讲述了自己的一些难忘的工作经历以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说“成为匠人需要有三种精神。第一个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第二个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先就要不怕苦不怕累,还至少有一、两门手艺,技术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必须首先有劳动精神才能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专业,精益求精。第三种是劳模精神。有工匠精神,才有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需要专注的,需要爱岗敬业,需要吃苦耐劳。这就是三种精神。其中劳模精神是最高的精神。”听了卜大师的话,团队成员感觉受益匪浅,这些精神也悄悄的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此次三下乡活动,大家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离开凹山地质公园时,纷纷表示,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去,与更多的人分享,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凹山地质公园的价值,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凹山地质公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创新的呼唤。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传承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它教导团队成员要有耐心、有恒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它激励着团队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拼搏。而三下乡队伍的这次活动,也将成为团队成员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编辑 张艳 王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