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卢村乡的实践案例,总结其融合发展的经验、挑战及优化路径,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2.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探究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的发展状况和实践经验,具体目的包括:
(1)全面了解:深入了解广德市卢村乡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包括资源禀赋、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发展模式、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卢村乡在推动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以及这些举措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痛点剖析:挖掘卢村乡在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准确识别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如资源整合不足、产品创新不够、服务设施滞后等。研究如何通过创新的业态组合、服务模式以及资源整合,促进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双向互动与共赢。
(3)策略建议:基于问题诊断和调研结果,总结卢村乡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及切实可行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助力卢村乡优化产业融合模式,提升卢村乡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广德市乃至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可借鉴的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2.2调研意义:
(1)理论贡献:丰富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案例支持。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康养+乡村”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相关的开发路径,开发策划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专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康养产业更是近年来才被我国学者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围绕着,康养产业的概念与内涵研究、概念研究,对于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资料较少,缺乏数据支持。基于此,通过对卢村乡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寻找康养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策略,探寻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丰富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卢村乡的实际案例研究,揭示两者融合的内在机制、驱动因素和制约条件,为产业融合理论在乡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和理论解释。提升我国乡村康旅融合发展理论水平,为同类产业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2)实践指导:为广德市卢村乡及类似地区的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具体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通过对卢村乡的深入调研,总结其在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一方面为不同受众的康养人群打造诗意的栖居地,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康养者的身体、心理状况,一方面可激活乡村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的经济。此外,融合产业涉及面多而广,在老龄化加深大背景下,康旅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此关键时期,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总结发展经验、解决发展问题并寻求适合区域的融合策略。有助于帮助其他乡村地区明确自身在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中的定位等一系列的实践指导。卢村乡的实践案例能够展示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市场需求等因素,精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
(3)政策参考:本次调研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和实证数据,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推动相关政策的精准落地和实施效果的评估。
乡村康养旅游作为一二三产融合最深、产业链最长、可持续性最强,且对群众致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色产业项目,是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关键着力点,是探索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乡村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卢村乡的深入研究,清晰呈现其在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策需求和政策实施效果。这能够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更强、更贴合实际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的实践参考,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总结卢村乡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对政策的需求和政策的实际效果,探索创新融合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政府制定支持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对于推动广德市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卢村乡发展背景与资源禀赋
1. 区位与生态优势
卢村乡位于广德市西南部,毗邻长三角经济圈,交通便利。区域内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75%,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是天然的“生态氧吧”。
2. 文化与旅游资源
非遗文化:卢村乡保留有竹编、龙灯等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
自然景观:笄山竹海、九龙山峡谷等景点独具特色,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农业基础:茶园、果园、生态农业基地为农旅融合提供支撑。
3. 康养产业潜力
气候条件:四季分明,空气质量优良,适宜发展避暑、养生旅游。
健康资源:本地盛产中药材(如黄精、石斛),具备开发药膳、中医理疗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实践
1. 创新融合模式
“生态+康养”模式:开发森林步道、竹林瑜伽、温泉疗养等项目,打造沉浸式自然康养体验。
“文化+康养”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康养产品,如竹编手作疗愈课程、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农业+康养”模式:推出“田园养生度假村”,游客可参与采茶、农耕,体验有机饮食。
2. 典型案例分析
笄山竹海康养基地:整合竹林资源,建设高端民宿、中医养生馆,吸引长三角地区游客。
九龙山生态农庄:提供有机餐饮、农事体验、健康监测等“一站式”康养服务。
3. 政策与市场驱动
政府通过土地流转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投资。
长三角客群对短途康养旅游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
五、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基础设施短板:部分景区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待完善,智慧旅游系统尚未普及。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康养产品同质化,缺乏高端化、个性化服务。
人才与资金制约:专业康养管理人才稀缺,中小型项目融资困难。
品牌影响力有限: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知名度。
六、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链条
制定“乡村旅游+康养”专项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如生态保育区、康养核心区)。
推动“康养+医疗”“康养+科技”跨界合作,引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
2. 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
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如VR导览、线上预订系统)。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引进专业康养机构合作运营。
3. 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品牌IP
以“竹文化”“中医药文化”为核心,设计系列IP形象和文创产品。
举办“卢村康养文化节”,联合媒体进行全域营销。
4. 创新投融资机制
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
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5. 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严格限制开发强度,推广低碳旅游模式(如电动车接驳、零废弃景区)。
七、结论
卢村乡通过“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的融合实践,探索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强化品牌建设,将卢村乡打造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卢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