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内宣讲过程中,患者对安宁疗护的接受程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将其与临终关怀混淆。工作人员指出,由于进入安宁疗护后患者不再接受积极治疗,因此与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协议至关重要,且患者接受程度与知识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谈及生前预嘱,护理部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协议中可能包含相关内容,但在实际培训中涉及较少,实践案例更是稀缺。医院目前尚未有患者入住安宁疗护病房,主要原因包括符合标准的患者数量有限、社会整体接受度不高,以及医院在心理辅导、社工干预、信仰尊重等配套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传统观念的束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医院运营成本的考量,都制约着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工作的开展。
随后,团队走进武汉市宁松社区楚都养老院,与主任进行深入访谈。主任介绍,养老院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已近四年,主要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在患者入院时即签署相关协议,通过基本医疗维护和心理慰藉,让老人安详离世。
对于安宁疗护的宣教工作,养老院主要针对清醒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并缓解病痛。主任认为,让清醒老人接受生命终结的现实,以及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是安宁疗护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多数老人和家属更倾向于自然死亡,抗拒开放性抢救措施,这与老人提前表达意愿及家属的理解尊重密切相关。
在生前预嘱方面,养老院接触的案例较少,家属出于保护老人的心理,往往选择隐瞒病情。值得一提的是,近四年来养老院未出现因安宁疗护协议而产生的冲突,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主任强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发展全貌,是推动家属接受安宁疗护的重要方式。针对部分医院引入安宁疗护却未开展的情况,主任指出,医院配置与工作人员的配合度是关键因素。同时,他呼吁加大安宁疗护的宣讲力度,提升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尤其是加强对年轻群体的教育。
对话现场:武汉汉阳阳光老年病医院深度访谈实录
在武汉汉阳阳光老年病医院的调研中,团队与护理部工作人员围绕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对话,内容总结如下:
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与开展现状
工作人员明确,安宁疗护仅限医院内开展,需严格评审流程。院内宣讲虽有开展,但患者接受度参差不齐,且存在概念混淆问题。这反映出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不足,亟需更系统、深入的宣教活动。
生前预嘱实践与培训缺失
关于生前预嘱,医院在培训中涉及较少,实践案例匮乏。尽管协议可能涵盖相关内容,但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引导与规范,凸显出专业培训与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推广困境与制约因素
护理部工作人员深入分析了安宁疗护推广的困境,包括患者资源不足、社会观念保守、法律保障缺失以及医院运营成本压力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阻碍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发展的复杂局面,亟待多方协同解决。
现状剖析: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通过对武汉两家机构的调研访谈,团队总结出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的认知模糊,传统观念中对死亡的忌讳和误解,导致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相关配套资源不足,专业培训缺失,法律体系不完善,医院运营与成本效益的矛盾,都制约着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工作的推进。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在宣传教育上,通过社区活动、媒体传播、学校课程等多元渠道,普及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知识,转变公众观念;在资源与制度建设上,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支持,完善心理辅导、社工服务等配套资源,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明确各方权责,同时探索合理的运营模式,平衡医院成本与社会效益。
结语
此次武汉调研,我们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从医院的谨慎探索到养老院的实践沉淀,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的尊严与温度。推动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的发展,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完善,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临终关怀事业,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积极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推广。让每一个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都能得到尊重与关爱,让安宁疗护与生前预嘱成为传递人性温暖、守护生命尊严的有力保障,共同构建更有温度的社会关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