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青春筑梦,步履不停——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初心点亮振兴之路

时间:2025-06-30     阅读: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卫生、文化、科技赋能基层发展,2025年6月21日至24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乡约正定,绿色振兴”暑期实践团从廊坊奔赴石家庄正定县,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实地调研、技术实践、文化传承、民生服务为抓手,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以下为活动纪实:
  
  “跨越三百余公里的距离,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乡约正定,绿色振兴’暑期实践团毅然踏上三下乡的征程。我们以青春的名义怀揣热忱,去探寻乡村振兴背后那把绿色的密码,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
  
  一、基层环境治理调研:探知乡村烟火气,共话乡村新图景
  
  从街头巷尾到产业前沿,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对话触摸乡村脉搏。调研不是旁观,而是以共情之心叩问乡村发展的真实需求。
  
  实践团走进当地废品回收站,与工作者深入交流,实地观察站内卫生情况,倾听其对乱扔垃圾问题的看法并对其科普智能分类垃圾桶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可自动分辨垃圾类型并语音提示投放是否正确,降低分类知识门槛;搭配自动称重与积分激励,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等。废品站负责人坦言:“农村垃圾处理仍需规范化,若智能垃圾分类桶能下乡,既能提升效率,也能带动村民环保意识。”我们从卖雪糕大叔的讲述里,读懂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命题;“地种完了,没有啥活,出来卖点雪糕补贴家用。”卖雪糕的大叔在攀谈中道出叫卖的缘由。在小区调研中,团队与大爷们围坐畅谈,探知乡村文化活动的烟火气,梳理出村民日常活动集中地与文化需求,为后续服务精准定位。
  
  二、红色铸魂明方向:政企村域同发力,乡村振兴看样板
  
  在塔元庄村委会,从“穷沙滩”到“小康村”的蜕变史告诉我们:经济转型的密码,藏在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里。团队透过历史影像与讲解,读懂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改革密码: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3.5万元。
  
  走进同福集团,“乡村振兴”四个袁隆平院士的题字熠熠生辉,讲解员详述企业从食品加工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历程——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同福集团投资3.2亿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安排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预计3年内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在塔元庄同福智慧农场,亚热带植物在无土栽培系统中蓬勃生长;中国梦展厅里,实践团成员握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誓言回响在展厅,我们读懂:振兴不是口号,是科技赋能的担当,是初心如磐的坚守。
  
  三、民生走访察实情:田间地头话发展,农耕记忆入心间
  
  随后,团队跟随农民走进玉米地,学习“起垄栽培防涝法”,通过农民的讲解和现场示范,成员们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切实的学习该项技术,跟随农民们的脚步,团队成员分组作业,完成脚下土地的保护,减轻了农民负担,实地验证该技术可使玉米亩产提升15%。结束后,成员们以鸡蛋致谢老农。
  
  在蟠桃果园,成员们见识了“果袋护果+驱鸟器防害”的现代种植组合拳,亲手采摘中感悟科技与传统农业的融合之美——果园采用生物有机菌肥改良土壤,种植的蟠桃甜度比传统种植高2-3度。
  
  走进蟠桃果园,才知“套袋护果”“驱鸟器防害”的学问——薄薄纸袋隔绝虫蛀,智能设备吓跑飞鸟,科技与传统在枝头结出甜蜜的果实;玉米地里,老农的铁锹划开湿润的泥土:“排水要顺着垄沟走,庄稼根儿才不会泡水。”我们跟着翻土、起垄,汗水滴进土壤,也滴进对农耕智慧的敬畏里。一声“谢谢您”,是知识传承的温度,也是青年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四、科技惠民暖民心:航天知识入幼学,智能服务敬老情
  
  “小朋友们,这个‘安瞳’机器人会听指令捡垃圾哦!”在幼儿园,团队展示自主研发的捡垃圾机器人,通过音乐互动与绘画教学,将航天科技与环保理念播撒童心。孩子们在“垃圾分类小课堂”中学会识别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并亲手操作机器人完成垃圾投放任务。
  
  在养老院,成员们手把手教老人做手指操,用血压仪为老人健康护航。给老人量血压时,他们攥紧袖口的拘谨;做手指操时,跟不上节奏的害羞——这些细微的瞬间,让我们读懂‘夕芽’需要怎样的守护。当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们把年轻时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忽然懂得:陪伴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用蓬勃的朝气,抚平时光镌刻的沧桑。
  
  五、非遗传承焕新彩:指尖技艺映文明,文化根脉共守护
  
  捷昵非遗展示馆内,金丝琅的流光、剪纸的镂空神韵、脸谱的浓墨重彩、皮影的灵动造型令成员们叹为观止。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团队亲手制作珐琅挂饰;在皮影制作区,成员们为传统皮影人物赋予新意。“年轻人的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这正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当金丝在瓷胎上盘出牡丹,当剪刀在红纸上开出繁花,非遗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指尖的传承。老师傅说‘皮影雕刻要过十二道刀工’,我们才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分量。这些带着体温的技艺,让千年文脉在青年手中有了新的心跳——振兴之路,从来少不了文化根脉的滋养。
  
  结语:青春作笔,绘就振兴新篇
  
  从废品站的环保构想,到智慧农场的科技奇观;从田间地头的农耕实践,到非遗馆内的文化寻根,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以“卫生筑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为主线,在正定县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多维图景。
  
  此次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更以专业所长架起高校与乡村的连接桥梁——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让“绿色振兴”的种子在更多乡土落地生根,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发展的时代新篇!
  
  “乡约正定,不止于今夏;振兴之路,吾辈当躬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永远在路上!
作者:王建     来源:“乡”约正定·绿色振兴全体成员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