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踏浪寻根铸海魂 医心向洋谱新篇——福医学子平潭“向海图强 医路同心”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

时间:2025-07-08     阅读: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向海图强医路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平潭综合实验区,在指导老师陈泽南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海岛,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与专业实践,深刻感悟海洋文化魅力,探寻两岸历史根脉,并在实践中强化医学使命与家国担当。
  
  探源壳丘头:触摸海洋根脉,深化文化认同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被誉为“闽台渊源活化石”的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海洋文明根脉的深度对话。实践队深入参观了“平潭史前文化”“南岛语族航海术与文化”“南岛语族艺术”三大展厅。在距今6500年的陶器贝齿纹、干栏式建筑模型前,队员们详细了解了闽台文化同源的考古实证;在球幕空间模拟的航海场景中直观感受南岛语族跨洋迁徙的壮举;在276件太平洋岛国文物中,探寻平潭与周边海域文明的交流痕迹。队员们深切感悟到海洋赋予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澎湃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潭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关键钥匙”的重要论断,队员们深刻理解到海洋作为连接两岸乃至环太平洋岛屿的蓝色血脉与文明脐带的重要地位,更深化了对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理解与情感共鸣。
  
  访学海防馆:铭记历史荣光,筑牢家国情怀
  
  次日,实践队参访了海坛海防博物馆,开启了一段叩问海疆忠魂、汲取精神力量的旅程。从古代海防建设到近代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人在岛在”的赤诚誓言和一幅幅浸染硝烟的生动展板及实物模型,串联起了中华民族以海为屏、卫我河山的光辉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清代班兵戍台史料与戍台将士家书,不仅是闽台军民同仇敌忾、共守海疆的血肉见证,更是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实践队对“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在感悟海疆安全关乎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同时,队员们也敏锐的洞察到医学在战争救护中的关键作用,先进医疗技术是守护生命、巩固国防的坚实屏障。这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作为医者的专业使命感。队员们深受震撼:“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牢记历史教训,把这份保家卫国、坚韧不屈的海洋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守护生命、捍卫家国。”
  
  
  守护68海里:践行医者仁心,传递同胞情谊
  
  怀着守护生命、联结两岸的专业使命感,实践队当日下午奔赴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点——68海里景区,在这片承载着特殊地理意义与同胞深情的地方,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防溺水及溺水急救知识宣讲活动。队员们向游客们发放精心编印的《防溺水宣传手册》,并详细讲解识别溺水征兆、科学呼救、心肺复苏(CPR)等关键技能,撒播安全的种子,提升公众的海上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宣传很有意义,尤其对孩子们来说,提高警觉、多掌握一项技能,多一份生命保障。”尤为意味深长的是,实践队设计的宣传手册上醒目的标语——“两岸一家亲·共筑安全线”。这不仅点明了68海里独特的地理坐标,更将其升华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精神象征,传递的是超越海峡的守望相助之情,是共同守护生命健康、构建平安家园的坚定信念。
  
  体验贝雕艺:传承非遗匠心,联结血脉深情
  
  实践收官日,队员们怀着探寻海洋艺术瑰宝的期待,走进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该馆由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心忠创立,馆内陈列的《祖国的台湾》《九鲤图》等作品,以贝壳天然肌理再现宝岛山川与闽台文化血脉,其中《祖国的台湾》复刻版曾于1955年由蒋心忠师生创作献礼北京,以数千枚螺贝拼接台湾地图,寄寓两岸不可分割的深情。在蒋心忠弟子周明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参与选贝、打磨、拼贴等工序,将稻米大小的贝壳黏贴于桐油灰板,逐步还原台湾岛轮廓,亲身体验贝雕制作,这“毫米级精度”的严苛要求,让队员们体会到海洋文明孕育出的极致匠心,这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执着。实践队员们感慨:“贝雕艺术与医学之道是如此相通,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专注力,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向海图强医路同心”平潭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海洋精神文化的寻根之旅,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次扎实的专业认知实践。在碧海银沙间,实践队深化了对历史根脉与民族大义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以医学所长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初心,并以此为动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福医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向海图强医路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     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