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竹篾翻飞传古韵,匠心交织话传承

时间:2025-07-13     阅读:
本网讯(通讯员 刘娱绮 图片 武童瑶 )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郑州市首慈乐康养护院的庭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几张古朴的木桌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一起编织竹扇。青翠的竹篾在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指间翻飞,渐渐化作一把把精美的竹扇。这看似简单的手工编织活动,却成为了这群青年与老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图一为团队成员合照)
养护院提供的竹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虽然材料简单,但在老人们的手中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八十多岁的李奶奶手指已不再灵活,但编织的动作依然娴熟流畅。“我十六岁就跟着母亲学编竹扇,那时候夏天没有电扇,一把好竹扇能扇上十几年呢。”王爷爷编扇时总喜欢哼唱几句豫剧,他说:“过去村里人纳凉,都是摇着自家编的扇子。”竹篾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与老人温和的讲述交织在一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没有空调却充满人情味的年代。
 
(图二为老人们认真地学习编织技法)
随着竹扇渐渐成形,老人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赵爷爷一边编织一边回忆:"那时候在前线,夏天热得厉害,老乡们就编竹扇送给战士们。"他的眼神穿越时空,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持送扇的乡亲们。而张奶奶则讲起了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办起竹编合作社的故事:“我们编的扇子还出口到国外哩,一把扇子能换回不少外汇。”老人们的故事里,竹扇不再只是消暑的工具,而是承载着国家记忆的符号,见证着从艰苦岁月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志愿者们听得入神,手中的竹篾似乎也变得沉甸甸起来。
编织的过程中,年轻人与老人之间悄然生出一种无声的默契。有些老人因手指不够灵活,竹篾总容易散开,旁边的志愿者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手把手地帮忙。志愿者们一遍遍纠正着手法,爷爷奶奶们脸上始终漾着欣慰的笑容,手上不停编织,嘴里还不住地向年轻人道谢。我们来到养老院,从来不只是为了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更想让这些老人知道,年轻一辈从未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年轻时为国家繁荣富强所做的无私奉献。站在岁月的两岸回望,才真正体会到时光如白驹过隙。
 
(图三为老人们的编织成果)
活动结束时,老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亲手编织的竹扇一一展开,像展开一片片浓缩的时光。李奶奶轻轻抚摸着扇面上精美的花纹,眼神温柔:“现在商场里的扇子五花八门,可自己亲手编的,总归是不一样的。”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养护院的庭院,老人们轻摇着自己编织的竹扇在树下纳凉,扇底送出的清风里,藏着岁月的故事,也藏着一段温暖的陪伴。愿这一把把竹扇,能陪着老人们度过每一个欢快的夏日,将这份美好静静延续。
 
 
  通讯员及联系方式:刘娱绮 18614926632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