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7月18日电(通讯员 陈子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996”工作制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导致孩子陷入“隐性留守”状态。为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其提升自我认同感,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何以青年”实践队深入临海市白云社区,开展“996”留守儿童自我认知调研与心理关爱活动。团队成员通过科学问卷、互动游戏和团体辅导,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意识,传递社会温暖。
调研发现:被忽视的“城市留守”困境
一节心理课上,老师收集到了17份带着橡皮擦痕迹的问卷。孩子们用铅笔在“写下五个优点与缺点”一栏踌躇良久,有一份问卷上写到“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谈及父母的陪伴,答案令人心酸,有的说是上一周,还有人说上次见到爸爸妈妈还是过年的时候。这些只言片语,揭开了孩子们阳光笑脸背后那颗渴望被爱浇灌的心。
深入调研显示,这些孩子大多由祖辈照料日常,日常生活中常缺失父母的身影。在与他们父母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无法陪伴孩子的成长也感到无奈与抱歉,他们也渴望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旁,他们希望得到科学的方法。这些细碎的片段,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城市留守儿童特殊的生存状态:他们不缺衣食,却极度渴望父母的目光;他们理解父母的困难,父母同样渴望与他们共同成长。
心理干预:用教学与对话打开心扉
针对调研结果,实践队设计系列心理干预活动,打造多维度的体验式课程。为提升儿童自我认同感,展开“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通过辅导学科知识及宣传正确价值观,互相发现彼此的闪光点,提升孩子自信心;通过展开体育、美育类活动,帮助孩子结交伙伴,共同合作,分享心声;通过劳动类课程,感受收获的快乐。
携手护苗:青春担当映初心
此次实践中,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何以青年”实践队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绘制了一幅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生动图景。队员们深入社区倾听“996”留守儿童的心声,用问卷解开心灵密码,以五育课程守护儿童成长。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更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践行者。
青春的价值,正在于用脚步丈量社会需求,用智慧化解成长困境。每个青年都可以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当无数微光汇聚,终将驱散“城市留守”带来的心理阴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安全感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