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守边固防,兴村筑梦”实践支队在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丹静,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干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干部、团委专干,宣传干事郑庆玲的带领下,走进景颇族非遗服饰店,开启了一场深入探寻景颇族非遗服饰文化的旅程。此次活动不仅旨在让支队成员亲身感受景颇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为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为后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收集素材、积累经验。
走进非遗服饰店,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艺术殿堂。店内,琳琅满目的景颇族特色服饰有序陈列,静静诉说着景颇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支队成员们瞬间被这些精美的服饰所吸引,目光在一件件作品上流连。景颇族服饰工艺繁复精细,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织锦老板娘讲述景颇织锦
交流中,副队长李昂易首先向织锦店老板娘提问:“这些面料都是自己做的吗?”老板娘微笑着回应:“是我们本地手工制作的非遗织锦。”随后,老板娘热情介绍,景颇族传统服饰通常只在结婚或参加目瑙纵歌节等重要活动时穿戴。其中,银袍一般用真银打造,尽显华贵。景颇族不同支系的服装各有差异,景颇支的服饰均为重工打造,纯手工编织耗时约8天,价格在500到800元不等。服饰上的圆圈、回型图案代表着祖先迁徙的路线,景颇族跳舞时所走的路线也与此一致,是对先辈的铭记与传承。此外,景颇织锦系带系在左边寓意好运连绵、来年丰收。目前,景颇织锦多为私人定制预定,制作时间较长。
织锦老板娘为支队成员穿戴织锦
随后,老板娘为支队成员们提供了体验景颇族传统服饰的机会,并耐心协助穿戴。成员们先穿上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景颇织锦裙,裙子上的花纹或简洁明朗,或繁复精美,每一种图案都有着独特寓意;再系上精致的腰带,兼具束腰与装饰作用;接着穿上缀满银泡的银裙上衣,银泡随身体动作闪烁跳跃,光彩夺目;最后戴上造型独特的景颇头饰。整套服饰穿戴完成后,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化身景颇族人,亲身感受到景颇族服饰在形制、色彩、材质、纹样等方面的独特韵味,对景颇族服饰文化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支队成员合照
体验结束后,实践支队成员们将目光投向非遗景颇织锦的制作过程。一位景颇族老婆婆正坐在屋门口的传统手工织布机前专注编织,她手中熟练摆弄着工具,织布机上已有的布料色泽鲜艳、纹理清晰。周围摆放着线团、竹篮、容器等编织工具和材料。老婆婆介绍:“织一条景颇织锦需要花费20多天,每天需工作6到7小时。”队员们了解到,目前非遗传承人主要靠自由学习,没有专门培训,且大部分传承人为年龄稍大的中年人,这一传承现状引发了队员们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非遗景颇织锦的制作此次对景颇族非遗服饰文化的调研,让“守边固防,兴村筑梦”实践支队成员们收获颇丰。景颇族非遗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景颇族人民生活智慧、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通过挖掘和利用景颇族非遗服饰文化资源,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支队成员们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景颇族非遗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一璀璨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编辑:向姝霖 范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