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传承河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的发展,深化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重要意义。2023年7月17日,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纹之铭,探索千年河洛密码”三下乡活动团队与青翠路社区共同举办主题为“剪古绘新,传承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课程。本次活动将河洛文物纹样与非遗剪纸相结合,通过学习描摹纹样的方式及艺术剪纸创作,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引导,以思维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激发中小学生对文化探索的兴趣及创新动手能力。团队成员将带领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河洛文化的灿烂历史。
中国纹样,中国符号,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更是在风云多变的时代中经过时间的洗礼,用符号传播中国声音,闪耀在国际的舞台,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实践团队成员将中国纹样,中国符号的理念带入到青少年对文化的认知中,旨在增强文化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也使爱国情怀更加牢固的驻扎在青少年儿童的内心。
在活动开始时,实践团队成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洛文物进行介绍,从青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分析其纹样的特征、形式、效果。“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是不是非常威武,就像有一只小老虎在看着你”引得小朋友们笑声连连。团队成员分析孩子们对思维,以提问加讲解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课堂兴趣。通过团队成员的课堂引导下,小朋友们端正坐直,认真的学习文物纹饰的知识。在讲解中,团队成员问到:小朋友们对文物文化都有哪些了解?在问题提出后,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想要回答问题。团队成员都感受到了小朋友的热情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
在讲解结束后,团队成员根据青少年儿童对艺术创作的接受程度,分析文化认知及创作能力,概括提取适当的文物纹样。以简单有趣的纹饰样式,简化复杂的纹样,多为基础性绘画线条,难易程度适中,使小朋友们更加容易接受绘画纹饰的过程。团队成员进行绘画示范后,鼓励小朋友们在基础的绘画中发挥想象能力,为自己所画的纹饰增添独属于自己特色的绘画装饰。在绘画过程中,小朋友们遇到绘画难题是,主动举手寻求团队成员的帮助。在小朋友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充满少年气息的纹饰绘画作品产生。小朋友们纷纷骄傲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夸赞的声音在活动教室回荡。活动聚焦青少年艺术文化的吸引点,使学生投入在课程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国纹饰也将融汇贯通在他的的艺术思想。
在本次纹饰学习的活动中,对于儿童学习文化及动手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剪纸。团队成员将纹饰绘制与非遗剪纸融合在一起。剪纸作为非遗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美学艺术的体现,其操作性强,艺术效果显著。色彩与剪纸样式的结合碰撞,更能给儿童带来精彩的文化艺术学习,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也在剪纸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团队成员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提前制作的剪纸作品,同时也展示了更加精美的大师剪纸作品,让小朋友们感受视觉的盛宴,用美引导美的产生。在团队成员介绍基本的剪纸操作知识及剪刀使用的安全事项,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在彩纸上绘画出剪裁的纹样。小朋友在创作的过程中投入且认真,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下一步该怎么绘制。在彩纸上完成绘画后,小朋友们举手询问团队队员,在经过团队队员的指导后,小朋友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修改绘制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在剪纸是能够顺利进行。当小朋友们拿起剪刀进行剪纸时,团队成员时刻观察孩子们使用剪刀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方法,保障小朋友能安全的进行活动活动。很快,一幅幅生动有趣剪纸作品完成,孩子们高举剪纸作品,脸上洋溢着自信快乐的笑容,教室内的气氛和谐活泼。
在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再次回归点明活动主题,首尾呼应,增强小朋友的对本次活动的文化认知。小朋友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原来文物上的图案这么好看,很有意思,回家还要继续创作。”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不仅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快乐也明白了文化的意义。
文物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纹样更是先贤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带领中小学生走近深厚中华之历史,走进古典纹样之美学。培养中小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提高想象及艺术创新能力。青少年儿童的加入对文化发展及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文化发扬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青年大学生带动青少年儿童,文化学识与独特的艺术视角,新时代青年与祖国未来希望的结合的方式,为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