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情漫夏津路,志愿服务中的筑梦微光与成长记

时间:2025-07-25     阅读: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青少年成长关怀的号召,山东管理学院筑梦人志愿团队于2025年暑期走进德州市夏津县,开展了为期一星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课程辅导,更聚焦当地儿童的心理需求,通过一对一谈心、团体心理游戏、成长困惑疏导等形式,为孩子们搭建起心灵陪伴的桥梁。山管学子以真诚换真心,用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回应乡村儿童的情感期待,在实践中践行“青春向基层”的担当,让温暖与力量扎根夏津的土地。
关键词:三下乡 暑期支教 社会实践 乡村振兴 心理辅导 
一、实践主题
“情漫夏津路,志愿服务中的筑梦微光与成长记”
二、实践背景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乡村地区,不少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成长环境相对单一,容易面临情绪疏导不足、自信心欠缺等问题,心理支持的需求尤为迫切。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夯实,更需要关注“人”的成长——而儿童的心理健康,正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隐形基石”。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更延伸到心理关怀的维度。夏津县作为团队三下乡的实践地,当地乡村儿童的心理状态与成长需求,成为团队聚焦的重点。筑梦人志愿团队希望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弥补乡村心理支持资源的缺口,呼应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陪伴中向阳生长。
三、实践目的
筑梦人志愿团队创立于2015年,是学院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支教队伍。团队本着“献身公益、心怀感恩”的精神,以“手牵手,筑青春”为口号,现已走过莱芜、泰安、济宁、临沂、蓬莱、德州等地。本次夏津之行,团队在延续“拓宽孩子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将“心理辅导”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专业的心理陪伴技巧,帮助当地儿童疏导成长中的焦虑与困惑,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通过团体互动与情感支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从而增强内心的安全感与自信心,真正实现“不仅教书,更要暖心”的实践目标。
四、实践意义
(一)以心育心,助力学子成长
对参与实践的筑梦人成员而言,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场双向的“成长课”。从提前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到在课间的悄悄话里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再到设计适合乡村孩子的心理游戏——学子们在一次次沟通中学会共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应变能力。这种“用真心换真心”的实践,让大学生对“责任”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心理辅导不仅成为服务乡村的方式,更成为锤炼自身社会担当的“磨刀石”。
(二)暖心陪伴,守护儿童心灵
乡村孩子的心里,藏着许多没说出口的小烦恼:可能是对父母远行的思念,可能是对未来的迷茫,也可能是性格内向带来的社交胆怯。筑梦人团队的心理辅导,像一缕温柔的光,照亮了这些藏在角落的心事。通过“二十个我自己”“别人眼中的我”等团体活动,孩子们慢慢学会表达自己,增长自信;在志愿者耐心的倾听里,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这种心理上的支持,比知识传授更能滋养成长,让孩子们在被理解中长出对抗迷茫的勇气,为健康人格的养成埋下种子。
(三)情暖乡土,夯实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人的振兴”,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人的振兴”的关键一环。筑梦人团队的心理辅导,看似是细微的陪伴,实则在为乡村的未来“打底子”——当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更主动地拥抱学习、拥抱生活,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潜在力量。这种对“心灵土壤”的耕耘,与知识普及、资源输送形成合力,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扎实,也让“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乡土间真正落地生根。
五、实践地点
德州市夏津县南城镇朱庙幼儿园
六、实践方法
(一)观察法
团队以沉浸式参与为核心,通过课堂互动、课后陪伴等场景,系统观察夏津当地儿童的情绪表达、社交模式及心理状态,重点记录其在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反应(如团体游戏中的参与度、一对一交流时的倾诉意愿等),为后续心理辅导方案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二)问卷法
团队成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同学和家长们对支教活动和心理辅导的实时意见。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精准捕捉心理辅导需求与实施效果,动态调整服务内容。
(三)访谈法
选取不同年龄段学生、家长及当地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实践团队通过走访参与支教活动的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状况,结合学生平日的行为表现和家访情况,并聚焦访谈提纲聚焦心理需求痛点与辅导成效,为个性化心理支持提供参考,进一步制定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四)团体心理辅导与体验式活动结合法
采用“理论引导+实践体验”模式,通过团体游戏等体验式活动,搭建心理互动平台;同步记录活动中儿童的心理反馈与行为变化,结合心理辅导专业技巧,提升情感支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七、实践准备
为保证三下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团队在实践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实践地情况、联系对接实践村、制定实践方案等,为后续到德州市夏津县南城镇朱庙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做好铺垫。具体准备工作如下:
1.前期调研与信息收集。
团队通过网上查资料、联系实践地负责人,提前了解实践地点的的基本情况,如孩子们的年级分布、平时的课程安排,以及当地的气候、交通条件等。
2. 对接实践村负责人。
确定好实践的村子后,团队领队主动和村里的负责人打电话、发消息联系,说明实践的目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也通过学校老师的介绍,和村里的志愿者简单对接,确认当地能提供的支持。
3. 实践方案制定与分工。
和实践村负责人沟通清楚需求后,团队成员一起开会讨论,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确定要开展的活动,比如给孩子辅导功课、为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等,然后一起商量出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每天的安排。
八、实践时间与过程
时间:2025年6月25日
过程:经过初期的面试以及后期的考察确定了本次10位知识储备充足、有毅力、能创新的志愿者,让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及爱好选择支教课程,明确分工责任,并认真进行设计教授课程等各项准备活动。
时间:2025年7月2日
过程:开展了筹备会议,并由指导老师详细地讲解了本次支教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图1实践筹备会议 通讯员 徐桐 供图
时间:2025年7月7日下午
过程:集合前往实践地点并进行线下会议。支教地负责人与志愿者共同交流,探讨相关问题并进行鼓舞。
时间:2025年7月8日—7月14日。
过程:正式开展支教工作。志愿者以“一对一辅导”为主,实时跟进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重点帮他们解答课程难点和习题疑问;针对低年级学生,则按年级制定专属课表,开展基础课程辅导。课间,志愿者还组织折纸、跳绳等小游戏,在互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反应力。
 
图2基础课程辅导现场 通讯员 王保喆 供图
时间:2025年7月9日
过程:志愿者们为初中生开展了专项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课程中,志愿者结合案例讲解情绪调节方法,还现场示范了蝴蝶拍放松技巧,教大家通过简单动作缓解压力。
志愿者还带领学生们进行改编版“女巫毒药”(心理版本)等一系列的团辅活动,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还对有困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并给予建议。
  
图3志愿者进行情绪调节方法讲解 通讯员 牟志璇 供图
九、实践结果
本次三下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顺利结束。在德州市夏津县南城镇朱庙幼儿园的支教过程中,团队志愿者虽缺乏幼儿教学经验,但结合幼教相关知识和趣味互动技巧认真准备课程,用心陪伴每一位孩子。我们以“一对一引导+集体游戏”的模式开展活动,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期间,志愿者们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课程和互动活动,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学会表达内心想法。活动后,孩子们更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在轻松的互动中增强了心理倾诉的勇气和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在实践期间实践团队还充分了解和学习当地的革命历史,为孩子们讲解当地革命传统和红色底蕴,贯彻红色教育精神的政策,培养新生代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十、现存问题
1.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教学技能普遍不高,课堂效率不能保障。
2.支教经费短缺,教学资源匮乏,可能影响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
3.支教以学业辅导为主,支教内容实用性有待考量。
4.实践周期较短,缺乏后续跟进,难以形成持续影响。
十一、解决方法
1.开展支教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强化师资赋能机制
可与地方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支教志愿者培训导师,开展课前集中培训与课中实时指导,从而提高授课质量,开展好支教活动。
2.加大支教活动的资金投入,确保学生生活的正常进行。
支教活动的成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增大这方面的投入,给予学生的活动经费要确保学生在活动期间的工作、生活及学习情况的正常进行。
3.优化支教内容设计,增强支教实用性丰富支教活动,增设劳动实践、非遗传承等实用课程。联合地方农技站、卫生院等机构,邀请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增强支教内容的在地性与实用性。
4.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扩展支教延展性将短期支教与网络科技结合,支教结束后通过定期视频答疑、学习资料推送等方式持续跟进。组建返乡大学生服务组织,吸纳当地返乡学子接力开展课后服务,持续开展支教活动。​
十二、实践总结
青春的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知识的力量点亮希望之光。在这个热烈的夏天,我们投身‘三下乡’的征程,怀揣着梦想与热情,我们圆满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每个人都收获颇多,我们拓展自己的眼界也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磨练自身的韧性又重拾前进的信心……这次支教我们深入乡村,体验了基层生活,教孩子们学习,与孩子们玩耍,亦师亦友;我们踏入历史的长河,看到无数革命先烈勇往直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使我们泪眼婆娑;我们见识到生命的厚度,更觉自身沧海一粟。我们经历到基层的艰苦,更觉责任重担在身。我们在担当中磨练意志,在担当中收获成长,我们坚信,行必至,爱必达。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
【2】董云影,张慧.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78.
【3】霍大然. 高校大学生支教实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陈自来.大学生暑期支教评价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探讨[J].学理论,2017(02):211-212.
【5】冯雨婷,司沐春,张璐.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服务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22(44):124-126.
【6】王建民,何鹏.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动员机制研究——基于三类典型项目的比较分析[J].社会建设,2023,10(02):46-57+82.
作者:牟志璇、徐桐、王保喆     来源:中国知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