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河北省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新时代青年使命,2025年7月9日至12日中药学系“冀土寻星火,宣讲续荣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承德分队深入承德红色沃土,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对话英魂,先后走进承德医学院校史馆、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与陈镜湖纪念馆,开启了一场涤荡灵魂的沉浸式三下乡之旅。
▲图为团队成员大合影
承德医学院校史馆:八秩仁心映丹忱 7月9日,团队首站抵达承德医学院校史馆。序厅镌刻的“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敢于奉献”的承医精神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校训,瞬间将队员引入厚重历史长河。在泛黄的照片与珍贵文献前,队员们深刻体悟1945年建校之初的烽火弦歌——冀东军区卫生学校师生以山洞为课堂、树枝作纸笔,在硝烟中坚持办学;辽沈战役中紧急搭建12座战地救护所的壮举,诠释了何为“敬佑生命,甘于奉献”。抗击非典、驰援震区的影像资料,更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当全体队员齐声诵读《承德医学院赋》,“赤心红医,紫塞逐梦”的铿锵誓言在馆内回荡,白大褂下的赤子丹心深深烙印于青年心中。
▲图为团队成员在校史馆前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承德医学院的精神理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承德医学院的红色历史 ▲图为《承德医学院赋》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血火丰碑铸忠魂 7月10日,庄严肃穆的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实践队向巍峨纪念碑敬献花篮,鞠躬致敬。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走进纪念馆内。纪念馆内,锈蚀的刺刀、步枪和手雷静静躺在玻璃柜中,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褪色的军装补丁摞补丁,无声地讲述着物资匮乏与战斗的艰苦。,如同历史对和平的无声诘问。从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的大旗,到高维萍血染疆场的悲壮,再到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永恒瞬间,承德大地浸透热血的革命史诗在队员眼前铺展。玻璃展柜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肃穆的面庞,血火青春在此刻跨越时空相逢,淬炼出对信仰最深的敬畏。
▲图为团队成员敬献花篮 ▲图为团队成员鞠躬致敬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烛火师魂:苏丙凡的奉献印记 7月11日,承德医学院中药学系团队专访了退休辅导员、老党员苏丙凡老师。苏老师深情回忆了中药学系初创时的艰难岁月,以及自己如何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师者仁心为学生保驾护航。
“中药学系刚成立,困难重重,但我始终记得自己的责任。”苏老师说。她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敏锐洞察学生矛盾,化解心结,增进同学情谊。面对学生迷茫,她像父母一样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找到方向。
最令人动容的是,苏老师在病榻前忍着病痛,完成了入党考察表的填写,诠释了党性坚守和对学生深切关怀。如今,她将育人经验传授给年轻辅导员,强调以心印心,关注学生需求。“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照与托举,希望这份初心能传承下去。”苏老师说。
她寄语承医学子应传承红医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为祖国医药事业贡献力量。此次采访让中药学系历史脉络更加鲜活,老一辈教育者与青年学子的担当交融,彰显了承德医学院培育医药人才的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与苏丙凡老师合影
陈镜湖纪念馆:书生笔剑照山河 7月12日,团队走进陈镜湖烈士纪念馆。这位“辽西才子”弃文从戎的一生震撼人心:旧式眼镜、泛黄的《共产党宣言》译稿残页、秘密革命信函……实物无声却震耳欲聋。队员们凝视着烈士放弃优渥生活、传播火种、组织武装直至英勇就义的足迹,感悟其“以笔为枪”的文人风骨与“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实践队更主动将课堂延伸至街头,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手持红色宣传册走向游客,用青年话语讲述陈镜湖的故事。在乡亲们赞许的目光中,红色星火从展馆播撒至市井巷陌。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向游客宣讲陈镜湖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向游客发放红色宣传册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队员们誓言,必将此行汲取的磅礴力量融入青春血脉,以更炽热的宣讲热情、更鲜活的传播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星火不熄,让荣光永续,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先辈的青春答卷!
供稿:承德医学院“冀土寻星火,宣讲续荣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
撰稿:赵梦焱 孙佳瑞 高天泽 骆腾翔
图源:杨梦蕊 邢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