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顾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国家各项政策聚焦民生福祉,致力于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涵盖教育、文化、经济等诸多关键领域。其中,对于青少年的关怀与培育始终处于重要位置,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七彩假期”活动应运而生,它积极响应国家重视青少年成长的号召,成为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2025年7月,宿迁学院“语润入宁,师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奔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以语言为桥,以教育为帆,驻足小川子社区播撒通用语言的种子,再携手当地开启“七彩假期”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走出一条“推普赋能+跨域协作”的教育之路,让青春力量在六盘山下绽放。
“推普振兴”——深入社区培植文化根基
初抵固原,实践队首站走进小川子社区,为当地孩子们送上满含期望的学习礼盒。将推普课堂扎根于当地生活的肌理之中,让普通话学习成为孩子们触摸世界的起点。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分发礼品朱宇供图
趣味启智:在儿歌与互动中播下沟通的种子
“鸟有鸟的话,风有风的话,人也需要共通的话——普通话!”在小川子社区的第一堂推普课,从童趣儿歌切入,志愿者用“你划我猜”游戏让家乡词汇成为沟通道具,孩子们比划着“洋芋”“搅团”等方言词,在欢笑中练表达;《四和十》绕口令从磕绊到流利,让孩子们在韵律中感受普通话的美。阅读课上,《神笔马良》的故事分享、《西游记》人物竞猜,让表达欲在故事里生长,正如志愿者所说:“当孩子能用普通话讲完一个故事,眼里的光比课本还亮。”
图为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们丁文琰供图
实践融合:让语言成为文化的“翻译官”
“这是须弥山石窟的佛像,用普通话说,它叫‘北魏造像’!”绘画课上,孩子们用彩笔画出固原“四色”文化符号——古色的须弥山、红色的六盘山纪念馆、绿色的彭阳梯田,再以“小导游”身份讲解,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的情景剧里,语言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图为实践队员讲述绘画实例胡徐琳供图
素养赋能:用语言传递生命的力量
“果冻噎住了要做海姆利克法,记住‘剪刀、石头、布’的步骤!”急救课上,志愿者用规范普通话拆解心肺复苏、三角巾包扎的要点,孩子们跟着模拟操作,把“黄金8分钟”刻进心里。心理健康课上,“健康的苹果树”话题打开心扉,孩子们用普通话说出“我有点难过”“我想妈妈”,表达本身就成了治愈。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心肺复苏的要点汤妮供图
“七彩假期”——跨域协作绘就成长画卷
从社区课堂到少年宫,宿迁学院实践队与宁夏固原当地志愿者携手,开启“宁宿连心・七彩课堂”,让推普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
图为实践队员与少年宫孩子们合影李媛鑫供图
推普延伸:让标准语点亮更多眼神
“‘星’字要翘舌,像星星一样往上挑!”志愿者在少年宫的课堂上,用拼音卡片和儿歌强化发音,孩子们争相举手朗读的模样,让她想起最初备课的用心——“不仅要教发音,更要让他们爱上表达”。在这里,推普课延伸出“用普通话讲红色故事”环节,孩子们讲述六盘山红军长征的故事,语言里满是自豪。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趣味游戏吕苡蓉供图
七彩融合:跨域课堂里的多元成长
两地志愿者联手设计课程:带领孩子们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孩子们勇敢地站在台前,用普通话自信的背诵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向孩子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鼓励他们主动地倾诉烦恼。“支教不是单向给予,是双向奔赴。”志愿者说,当看到孩子们用普通话讲给家长听学习的收获,才懂“语言是钥匙,能打开更多成长的门”。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画健康的苹果树吉万齐供图
在宁夏的推普之旅,宿迁学院实践队用语言架桥,让普通话成为沟通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成长的阶梯。正如孩子们在告别时用流利普通话所说:“谢谢老师,我们会用学到的话,讲好家乡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正是青春实践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