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金银滩,浩浩西海情。为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7月13日至18日,北方民族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实践团来到中国原子城——青海海晏县西海镇研学,怀着初心,深入探索“两弹一星”精神的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溯源·原子城中寻伟迹,指挥所里悟初心
实践团参观了原子城纪念馆、221地下指挥中心旧址以及海北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见证着无数中华儿女奔赴金银滩草原开启艰苦创业的征程,记录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凝聚起“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用于登攀 ”的精神伟力。参观完,实践团深切感受到先辈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初心与使命担当,被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震撼着、感动着。

寻访·社区交流寻根脉 旧址访谈探精魂
西海镇城西社区工作人员动情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各族群众平凡却又伟大的故事。为支持221基地建设,金银滩草原上1279户牧民毅然行动,跋涉数百公里迁往新家园。途中艰险重重,上万头牲畜折损,他们毫无怨言。亲历搬迁的老人杨措阿奶说到:“搬迁时候天气冷,牧民都背着锅灶,赶着牲畜,走了几个月才到。大家说搬就搬,只知道这对国家好”。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拳拳爱国心深深感动着实践团每一位成员。通过对221指挥中心旧址工作人员进行专访了解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对夫妻分别接到命令来到了金银滩,互不知晓对方在哪里,多年来只以书信寄思念。很多老221人回到这里,只是默默地参观,抚摸着曾留下青春的地方,临走时才轻轻说一句:“当年我就在这里工作”。听完这些事迹,实践团成员不禁红了眼眶。旧址负责人专门让讲解员免费给实践团讲解,她说到:“青年人必须了解我们现在的自信如何来的”。

传承·研学探精神之源 座谈谋传承之道
实践团前往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交流学习。学院领导表示,青年学生加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为精神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也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使命在肩的责任与荣光。双方围绕如何通过青年力量将“两弹一星”精神更好发扬光大展开座谈交流。座谈中,学院老师从不同角度为实践团答疑分享,并赠与学院老师编写的相关书籍,为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宣讲提供重要思路与内容,也激励成员们向学院老师学习,用行动践行并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践行·躬身社区践初心 青春宣讲砺使命
实践团成员感动于杨措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义务巡逻、守护家园的无私奉献精神,决定跟随阿奶一起,穿梭在街巷河边清理垃圾,聆听这片热土上的英雄故事,表达对这片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土地的崇敬与热爱。金银滩上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并激励着每个人,近三个小时的巡逻,虽然累,但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实践团成员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这份精神力量浸润每个人的心田。随后,实践团成员将所听所看、所学所悟的精神力量化为宣讲的动力,在纪念馆里生动讲述,并表示回到学校后,要将这种伟大精神力量广泛传递。

实践感悟
从踏上金银滩这片热土,到完成各项实践内容,西海镇各行各业的人都用行动传承并践行着“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铸就历程中无数青年义无反顾,两弹一星精神的弘扬中亦不缺青年人的身影。前辈功勋永耀星河,后浪奔涌薪火相传。
——指导教师 武小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重温主席箴言,感悟尤深。“两弹一星”精神的丰碑,正是前辈们顶住压力、埋头苦干、矢志创新的实践结晶。这份精神,激励我们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在新时代继续奋发图强,为民族复兴铸就新的国之重器!
——团队队长 刘灵聪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前辈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热血与智慧铸就国之重器,让我深刻体会到:核心技术必须自立自强,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脚踏实地的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传承这份家国情怀,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求,以科技报国践行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 唐瑾轩
站在原子城的红土地上,镜头掠过当年的实验仪器,耳边似有当年的轰鸣。剪辑时,每一帧都是奋斗的印记。“两弹一星”精神不是陈列的故事,是融入血脉的坚韧,提醒我们初心永不褪色。
——团队成员 雷庆哲
此次实地探访“两弹”发源地,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担当与奉献。正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国之重器,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团队成员 张津铭
走进两弹一星的发源地,老一辈的坚守震撼人心。他们用热血铸国之盾,这份担当,我们必接续传承,不负新时代。
——团队成员 王丽蓉
这次跟随实践队伍走进原子城,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聆听了221厂的往事,震撼于前辈的坚守。在青海的每一刻,“两弹一星”精神都在叩击心灵——以青春许国,用科技报国。我将会带着这份赤诚,在新时代征程中接力奋斗,让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团队成员 黄梦祈
西海镇的风里,藏着精神的密码。从牧民的迁徙足迹到老党员的满柜奖章,才懂信仰从不是史诗,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坚守,是代代相传的赤诚。它在晨光中的清扫声里延续,在提及“为国家出力”时眼中的星火里,生生不息。
——团队成员 张娟
杨措老人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奉献不是口号,而是选择。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让我明白新时代青年更应担当。作为大学生,我们既要珍惜当下,更要传承精神。未来,我会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团队成员 马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