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价值,赋能乡村文化振兴,7月15日至22日,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团总支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呜哇山歌与花瑶山歌,开展深度调研,探寻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与创新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与崇木凼村村委合影)
挑花篇:三代匠心续传承 实践团首站抵达崇木凼村,在村妇联主席刘猫妹的引导下,系统了解到花瑶挑花不仅是技艺,更是花瑶女性代代相传的审美与生活智慧。但随着时代变迁,当地女性更倾向于外出工作,而非在家学习和传承挑花技艺。团队还重点走访了老、中、青三代挑花传承人,深切感受到传承人们守护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奉雪妹、沈燕希、奉湖英、奉远花等传承人代表,始终恪守“无底稿”挑绣这一核心传统针法技艺,确保非遗本真性。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探索创新之路: 一方面大胆革新纹样设计,赋予古老图案时代气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挑花元素的现代文创产品,如耳环、手包等,让这门指尖艺术真正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场景。他们不仅身体力行,更高度重视梯队培养,通过开设挑花课程、组织相关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这门传统技艺,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老、中、青三代挑花传承人合影)
山歌篇:古老旋律焕新声 实践团深度探访花瑶山歌省级传承人。唐双珍系统讲解了“咚咚调”“唸唸调”等核心腔调,并即兴演绎。她强调即兴对唱是山歌灵魂,积极发掘年轻苗子;面对传承挑战,她联合其他传承人创新形式,通过表演提升山歌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78岁高龄的奉锡料介绍山歌体系含12种特色腔调,是瑶族重大节庆的情感载体,并展示了其融合时代主题的创新实践——创作《党的恩情比山高》,为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实践团还通过采访三位省级呜哇山歌传承人,了解到被誉为“中国民歌之绝唱”的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劳动号子,源于劳作助兴,现用于重要场合迎宾。传承人陈治安强调其无固定曲谱、需用方言演唱的学习难点,以及歌词创新、唱法守正的特点。三位传承人均指出当前主要困境:学习者因生计压力难以坚持,年轻一代兴趣不足。他们呼吁政府加大资金扶持、提供更大平台,并持续推行“非遗进校园”及传习所培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花瑶山歌省级传承人奉锡料合影)
实践篇:多方合力织新声 在实践收尾阶段,团队深入社区,制作反诈宣传视频,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居民与游客对当地非遗文化发现现状的认知与态度。随后,团队在当地小学开展了生动的支教活动,详细介绍了花瑶挑花纹样与山歌旋律,在学生心中播下珍视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
(图为湘潭大学实践团与湖南师范大学团队合影)
以脚步丈量文化热土,用青春对话千年技艺。从挑花传承人“走到哪绣到哪”的执着坚守,到山歌传承人敞开怀抱的殷切呼唤,再到课堂上孩子们初识非遗的闪亮眼眸,实践团深刻感受到花瑶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碰撞、守护与创新交融中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后续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凝练发展建议,探索花瑶非遗文化与当地文旅产业、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实践团在崇木凼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