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寻脉中原文明,传承文化薪火 ——长安大学“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郑州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
          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生,在实践中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长安大学赴河南郑州“三行寻暖意・青春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2日开展“与古代文明对话”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进河南博物院与郑州商代遗址博物院,在触摸历史脉络中感悟民生变迁,在文化浸润中锤炼精神韧性,让青春在体察社会、涵养心灵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7月22日上午,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河南博物院。金水区团委工作人员在得知实践队将在河南博物院开展活动后,高效落实各项需求,并指出“金水区作为郑州的核心城区,始终把青年社会实践作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进入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文明如一幅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队员们驻足于“华夏古乐”展厅。展柜中,一支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静静陈列,其七孔设计精准对应音阶。该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之一。骨笛上的细微刻痕展现了先民们在狩猎、农耕之余创作音乐的场景。实践队员表示: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当代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
         移步至商代展区,上百件青铜器气势磅礴,纹路威严庄重,足见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水准。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些青铜器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凝结着古代工匠的集体智慧,折射出当时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民生治理”的雏形。在两周展区,莲鹤方壶的灵动造型打破了队员们对传统青铜器的刻板印象:壶盖顶端的仙鹤展翅欲飞,龙形双耳蜿蜒遒劲,壶身纹饰中既有商周的庄重,又透着春秋的洒脱。“这件文物诞生于社会变革的时代,工匠们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恰如今天人们面对心理困惑时,需要拥有的突破精神。”指导老师的点评让队员们豁然开朗。
         午后的郑州略显闷热,但队员们仍然热情高涨。实践队转赴郑州商代遗址博物院,这座建立在郑州商城遗址之上的建筑,将3600年前的都城文明完整呈现在世人眼前。踏入展馆,一幅动态复原的“商代都城生活图景”扑面而来:夯土城墙下,先民们肩扛石料修筑宫殿;集市上,商贩用贝壳币交易陶器;作坊里,工匠们正烧制原始青瓷……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这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文物陈列区的一件青瓷尊引发了队员们的热烈讨论。这件高27厘米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青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之一。“它的出土将中国瓷器起源向前推进了近千年。”讲解员说,“先民们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最终掌握了制瓷技术,这种‘试错精神’正是心理健康中‘抗挫折能力’的雏形。”旁边展柜里的甲骨片上,“大邑商”三个字清晰可辨,这三个字不仅是都城的名号,更是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让日子越来越好”的民生追求从未改变。
         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延续的密码,更是民生智慧的展现。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终将转化为实践队员以及广大青年体察民生的温度和直面挑战的勇气。青年一代也将带着这份“寻脉”的收获,传承文化薪火、服务社会民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