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又称“女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与变革,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女书文化起源于远古,流行于湖南江永县,故而又称“江永女书”。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江永女书不仅仅是教授书法技巧,更是用心去关怀每一个学员。她们耐心地指导、鼓励学员们,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仅是书法老师,更是学员们的朋友和姐姐。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书写女书,更学会了歌唱女歌。通过书法的艺术表达,她们让乡村妇女和孩子们找到了一种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
在女书园有一条长达百米的吊桥,吊桥两边风景秀丽,下面的河水波光粼粼,清冽可鉴。水天一色,走在吊桥上,队员们折服于这如画般的美景,纷纷称奇。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我们选择了一条沿河的小路继续向目的地进发,曲径通幽,小路两旁栽种着竹子和桑树,十分阴凉。河风吹动树叶,簌簌作响,蝉也肆无忌惮的鸣叫,似乎夏天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穿过写有‘江永女书’的石屏风后,映入眼帘的是女书学堂。在学堂里,我们看见了
满满一黑板的女书文字,在学堂里,我们跟着老师学会了女书文字的读写以及女书歌谣的合唱。对女书文化传承,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记忆力。一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女书相关的活动如书写、刺绣、读唱、研习等,能充分地调动人的左右大脑,提高人的思维水平。此外,女书多是即兴创作而成,在整个创作过程能培养女书传承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二是想象力的培养。从无到有、从零散到形成一个文字体系,女书文字创造和女书作品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女书传承人想象力的发挥与创造力的运用。三是注意力的锻炼。由于女书的笔画较少且字形结构相对简单,字形相近的女书容易混淆,学习者们需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认真甄别不同字的差异,才能掌握与精进女书文化,同时,女书作品的创造中有大量叙述性描述,需要创造者拥有敏锐的洞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能力,以此为女书作品的创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四是记忆力的训练。女书的传承需要通过语义记忆、声音记忆与形象记忆,识别几百个常用女书字体的形态、含义与发音,要求传承者能够将记忆中的女书素材进行快速地检索、分类与重构,能够有效地训练传承者的记忆力。
随着讲解员的走入,我们进入了二楼。在二楼,我们了解到了女书的传承历史。女书在当地习传有几种情况:一是家传式,家庭内长辈女性教晚辈女性。二是私塾式,花钱向女书水平较高的妇女学习。三是歌堂式,妇女在读纸、读扇中互教、互学。四是自学式,利用赠送得来的或买来、借来的女书,照样抄写自学。因为当地妇女几乎人人会唱女书歌,自学起来比较容易。因此,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学习,都是女性内部的传承。
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这里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并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有贺三朝书(新婚第三天的馈赠贺诗)与婚嫁歌、结交老同(老同,同年龄的女友)姊妹情书、自传诉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信、翻译改写传统汉文故事、耍歌民谣等。女书作品以诉苦为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苦情文学。作为语言的视觉符号,女书同其它文字一样具有物化功能、存储功能。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字,女歌成为女书,口头文学成为书面文学。提高了文化生活的质量和娱乐欣赏的情趣。“写出女文传四方”,女书老人十分坦然地道出自己的创作动机。她们不愿无声无息地被社会吞没。用女书写成的三朝书、歌扇、歌帕,作为礼物馈赠,终身珍藏。女书老人死后,除了留给亲人至友,大多女书都要殉葬带到阴间去继续受用。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学,以看得见、模得着的物化形式,记录下女人的命运与抗争,蕴藏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存储了姊妹的情意加慰藉。
正因为如此,女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数百年来,得以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