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蒙峒实践录:青春脚步丈量壮瑶医药传承路

    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
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蒙峒实践录:青春脚步丈量壮瑶医药传承路
 
       2025年7月25日,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抵达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蒙峒古村,开启了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着对壮瑶千年医药智慧的敬畏与探索现代转化的使命,从聆听秘方到山野识药,从文化体验到科研启程,每一步都踏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脉搏上,在袅袅药香中展开了一场深入民族医药宝库的探险。

图为队员抵达蒙峒古村后合影留念

 
拜访资深壮医,探寻古方智慧
       7月25日下午,在蒙峒古村一位资深壮医简朴的居所内,86岁的壮族老医生蒙老先生热情接待了队员们。拥有40余年行医经验的蒙老并非出身医学世家,他坦言是受学医大哥的影响产生兴趣,通过刻苦自学中医典籍和在医疗站进修、实践,成为当地深受信赖的“赤脚医生”。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中医
 
       当被问及应对山区常见疾病的经验时,蒙老特别分享了一个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俗称“急黄”)的外洗方,核心药材包含远志、栀子、茵陈蒿、甘草。他详细说明了此方的用法:煎煮取汁外洗患处,并强调了药材采摘时令与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此外,蒙老还详细介绍了蒙峒深厚的医药习俗:当地有新生儿满月后连洗一个月药浴的“洗月”传统,常用艾草驱虫祛湿、夏枯草清热;村民善用高度白酒(20-50度)浸泡了哥王等药材制作跌打药酒;日常生活中,紫苏煮水沐浴或与姜叶同煮泡脚是驱寒除湿、放松身心的普遍方法。

图为当地晒干制好的紫苏

 
走进乡村医疗站,感受坚守与忧虑
       7月26日上午,团队来到大富村,拜访了在此扎根二十余年的壮族乡村医生黄医生。他的医疗点从父亲手中接过,承载着两代人的坚守——其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在此服务。​
       黄医生的诊疗以西医为主,但家传的中医知识也深深融入实践:他会使用艾草等本地药材,掌握着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的古方,对于村民常见的“缠腰龙”(带状疱疹),他分享了一个有效的外用方——将含雄黄、冰片、枯矾、青黛等药材水煮捣碎敷用。黄医生看病收费极低,“主要收点药材成本,十块二十块,够本就行”,服务村民是他的宗旨。

图为团队采访黄医生
 
        然而,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脸上难掩忧虑。他沉重地描述了乡村医疗的严峻现状:大富村委会曾经有4间卫生站,如今仅剩他这一间还在坚守。老医生们陆续退休,年轻人却因待遇太低(一年政府补助仅一两万元,主要靠微薄诊疗费)、工作条件艰苦、时间长、风险大而不愿接手。“古方多是口口相传,老一代走了,可能就真的丢了。”黄医生自己没有徒弟,担忧退休后医疗点关闭,几千人的村子连看个头疼脑热都成问题。他强调,对于急重症他会第一时间呼叫急救转诊,但乡村医生处理常见小病、提供基础医疗和健康守护的角色无可替代。​
       “希望政府和社会多关注我们乡村医生!”黄医生发出急切呼吁:提高待遇、改善条件,鼓励年轻人加入;调配医疗资源支持乡村;更要重视和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医学古方,组织力量进行收集和研究。他最大的心愿,是看到像他这样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医疗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地方性医疗知识,能有后来人继承,让乡村医疗的灯火不灭,让传统智慧得以延续。

图为团队与黄医生在中医阁前的合影
 
深入山林田埂,辨识药用植物
       当天下午,在瑶胞娇客栈主覃玉娇的引导下,队员们走近村寨周边的山林田埂,实地辨识当地丰富的药用植物。娇姐热情介绍着村民常用的药浴原料:“紫苏在我们这里可是宝贝!冬天把整株收回来,专门用它的梗煮水药浴,能理气宽中,对付湿气特别好。”她边说边指认着郁郁葱葱的艾草,并详细说明了其在驱寒祛湿、日常保健中的核心作用。

图为团队与娇姐在田埂边辨识药材
 
       穿行在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娇姐如数家珍地展示着蒙峒的药用宝藏:清热利湿的地胆草、养阴润肺的麦冬、固精缩尿的金樱子、清热解毒的蒲公英,以及活血通络的节节高(透骨消)等。这片土地的物产丰盛,为壮瑶药浴提供了天然的原料库。她还饶有兴致地分享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用枫叶染汁做五色饭里的黑米饭,既是美食,也藏着祖先利用自然植物的智慧。”​
娇姐的讲解,将书本上的药材名称与村民实际采收、使用的场景紧密相连。无论是冬日收集紫苏梗以备药浴,还是日常采集艾草、地胆草等,抑或是枫叶染饭的传统,都生动勾勒出壮瑶民族识药、用药、敬药的生活哲学。这些源自山野的馈赠和世代相传的应用经验,为团队研究标准化、可持续的药浴产品开发提供了最接地气的灵感源泉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品鉴特色物产,体验民族文化
       7月27日上午,在工作人员莲姐的生动讲解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蒙峒古村的特色物产。莲姐重点介绍了村里种植的500多亩山楂及其深加工产品——山楂芽茶,强调其降三高、开胃健脾的功效,并说明这是村民种植、合作社回收助农的特色产品。她还展示了当地优质的连山丝苗米,以及蕴含保健智慧的紫苏泡脚包(内含紫苏梗与姜叶)。引人注目的还有利用本地药材制作的山苍子锤(内裹山苍子)和山苍子精油,后者兼具驱蚊与晕车提神之效。对于家家必备的茶籽油,莲姐分享了其双重妙用:不仅是健康食用油,更能用于新生儿护理(清洁胎脂)和缓解冬季皮肤干燥,充分体现了壮瑶生活智慧。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助农的特色产品
 
       除了品鉴风物,团队还进行了丰富的游村体验。队员们穿梭于古村,欣赏保存完好的壮瑶干栏式少数民族建筑,感受历史的厚重;同时也被富有创意的现代3D墙绘所吸引,领略传统村落焕发的新活力。在村民的热情邀请下,队员们纷纷换上精美的壮瑶服饰,沉浸式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图为壮瑶干栏式少数民族建筑
 
       从降三高的山楂芽茶到驱蚊提神的山苍子精油,从滋养肌肤的茶籽油到温经散寒的紫苏泡脚包,再到建筑与服饰承载的文化符号,此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壮瑶民族“药食同源”“物尽其用”的生存哲学。这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智慧与实践,不仅维系着族群的健康,也成为其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为团队理解壮瑶医药的深厚根基和探索其现代转化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
 
启动科研工作,助力古方新生
       27日下午,队员们返回校园。在专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将对这些来自田野的传统智慧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核心目标是探索如何将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瑰宝,以科学、安全、可持续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助力其焕发新的生机与价值。​
       当深山的古老智慧,遇见现代科技的探索目光,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旅程,正从蒙峒古村延伸向更远的未来。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的实践,为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贡献了积极力量。​


步履不停,药香致远
当深山的古老智慧,
遇见现代科技的探索目光,
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旅程,
正从蒙峒古村延伸向更远的未来。
 
 
珠海科技学院药行乡野突击队
2025年8月3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