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珍护野生飞羽・共筑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实践团正式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在为期15天的实践中,团队以素有“秦岭绿肺”之称的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为核心阵地,辐射周边赵代村、楼观社区等村落与管护站,通过校地共建夯实合作基础、科技监测强化保护精度、科普宣传凝聚全民共识、乡村调研探寻共生路径,将野生鸟类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绑定,用青年智慧与实干行动,为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交出了一份兼具温度与力度的青春答卷。
实践团首日便与楼观台林场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普赋能乡村,助力生态新篇”主题达成合作共识。王国强副场长在座谈中强调:“保护野生鸟类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你们的加入将为这项事业注入新活力。”当日,双方正式挂牌成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起“高校出智力、林场供资源”的协同机制——林场提供专业指导与观测场地,实践团承担生态调研与科普传播职能,为后续活动筑牢合作根基。
图为实践团与陕西林场成立实践基地。谢杨杨 供图
在林场专业人员指导下,实践团系统掌握生态保护实战技能。资源保护科科长李全详细介绍了林场37163公顷辖区的生态布局:四大中心管护站各有侧重,东楼管护站竹林环绕是红嘴蓝鹊栖息地,西楼管护站依托科技手段监测鸟类活动,田峪管护站以77.2%森林覆盖率成为水源涵养核心,大曲管护站则肩负景点密集区的防火重任。实践团成员在西楼管护站协助开展车辆安全检查,严查火源、捕猎装置等违禁品,同时张贴宣传海报、发放保护手册,以“守门人”角色筑牢林区生态防线。
科技赋能让鸟类保护更具精准度。实践团借助林场的红外相机、动物音频监测设备,记录到红嘴蓝鹊集群栖息、红腹锦鸡觅食等珍贵画面,三天内累计观测到保护鸟类及“三有”鸟类10余种。从前端采集到无线扩网器汇总,再通过网桥传输至服务器分析,深刻体会到科技在生态监测中的硬核支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竹林垃圾堆积、侧枝丛生等问题,团队第一时间提交整改报告,推动林场开展针对性治理。
深入乡村的调研揭示出生态与发展的共生密码。在赵代村,实践团发现80%果农已采用“以鸟治虫”生态种植模式,大山雀、斑鸠等20余种鸟类成为“生态卫士”,农药使用量锐减的同时,猕猴桃产量稳步提升。村民介绍,施用有机肥不仅促进果实增收,更形成“有机肥-昆虫-鸟类-粪便肥田”的微型生态链,生动诠释了“鸟类护果、果实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一发现为实践团后续的科普宣传提供了鲜活案例。
为唤醒全民保护意识,实践团创新推出“艺术节+入户”的立体宣传模式。在赵代村、楼观社区举办的“科普赋能乡村,助力生态新篇”护鸟艺术节上,鸟类知识问答、看图识鸟竞猜等互动环节点燃村民热情,孩子们争相抢答红腹锦鸡保护等级等问题,现场笑声与鸟鸣交织成趣。在楼林小区入户宣传时,团队用“生活化解读+观鸟故事”方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护鸟就是护家园”的朴素道理,得到社区书记赫爱玲的肯定:“这种方式让老百姓听得进、记得牢。”
图为实践团在楼林小区入户宣传。任博栋 供图
实践团还拓展学习维度,赴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了解朱鹮等珍稀鸟类的救助繁育技术,观察到朱鹮网笼的绿色条纹设计规避视觉盲区、软网防护抵御天敌等细节;在黑河湿地见证退耕还湿工程带来的生态蜕变,成群白鹭与野鸭构成和谐画卷;
图为实践团于黑河湿地进行调研。王佳音供图
此前,实践团与共青团周至县委员会、周至县生态环境局于周至县生态环境局召开聚焦鸟类保护、生态乡村融合发展交流座谈会。会上,指导老师介绍实践团收获,成员分享感悟并展示宣传视频,双方代表也交流了当地相关举措、成果与经验,并希望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青年学子参与乡村生态建设。
图为共青团周至县委员会代表介绍生态保护举措。蒙付豪 供图
实践团随后走访楼观台派出所,通过“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布局图”,系统学习林区巡逻、栖息地修复、非法捕猎打击等管护机制,深刻认识到护鸟工作在维系生物多样性中的战略意义。
实践成果在总结会上得到充分肯定。王国强副场长评价活动“有温度、有担当”,认为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实践团通过宣传片展示了系列成果:护鸟艺术节覆盖村民500余人,入户宣传触达200余户,绘制的8处“鸟类管护观赏点”路线图为生态旅游提供指引。
图为实践团与林场开展总结交流会。白景琦 供图
从林场到乡村,从黑河到田间,15天的实践让“珍护野生飞羽”的理念深深扎根。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搭建起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桥梁,不仅留下了详实的监测数据和科普成果,更播撒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当山间鸟鸣与村民笑声愈发和谐,这场生态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生动篇章。(通讯员 张晴 王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