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三下乡|血脉传承小分队—踏红色足迹,传井冈星火

    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陈熙远 郝晶 血脉传承实践队
  以实践丈量星火燎原之路,用青春传承红色血脉基因
  
  近日,河北传媒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血脉传承”小分队怀揣对信仰的追寻与艺术的使命,踏上江西省井冈山市这片浸染英烈热血的红土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深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通过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实地走访红色遗址、访谈相关人员、传讲红色故事等多元形式,深刻学习领会井冈山精神,展现新时代河传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缅怀革命先烈,砥砺赤子初心
  
  首站定格在北山烈士陵园。109级台阶如沉默的史诗,每一级都镌刻着一位井冈英魂的故事,队员们怀着沉甸甸的崇敬拾级而上,脚步轻缓却坚定。纪念堂前,气氛肃穆庄重。大家整齐肃立,向英烈默哀致敬,随后敬献花圈,深深鞠躬——三次弯腰,是对先烈舍生取义的无限敬仰,也是对红色信仰的郑重承诺。
  
  鲜红党旗下,老党员重温誓词时,预备党员陈熙远受感召加入,年轻的声音与前辈的誓言交织,与英烈碑上那些在岁月中渐趋模糊的姓名遥遥呼应。那些淡去的名字背后,曾是和队员们一样鲜活炽热的青春,他们为信仰燃尽生命的模样,此刻清晰地映照在每个人心中,让继承遗志的信念在胸中愈发滚烫。
  
  二·走访红色遗址,追寻信仰之源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史料如星河般铺展,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史诗生动呈现。队员们紧随讲解员的脚步,循着历史脉络回溯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程:从武装起义的烽火初燃,到根据地建设的艰辛探索,再到红军将士与群众鱼水情深的点滴往事,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系统的参观中,大家不仅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更深刻领悟到井冈山精神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丰富内涵,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愈发清晰。
  
  队员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先后走进八角楼、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毛泽东故居,在历史遗迹中触摸革命岁月的温度。
  
  八角楼内,一桌一椅一盏油灯构成的简朴陈设静静伫立,昏黄的灯光仿佛仍在摇曳——那是毛主席伏案疾书的微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在此诞生,为迷茫的革命道路劈开层层迷雾,字里行间的真理力量至今仍在回响。
  
  黄洋界哨口的悬崖峭壁间,仅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透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驻足远眺,仿佛能看见红军战士依托天险与敌军激战的身影,耳边似有枪炮声、呐喊声穿越时空而来,"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壮阔场景在脑海中清晰浮现,让人深切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小井红军医院的斑驳墙壁上,岁月的刻痕里藏着无数坚韧的故事。缺医少药的困境中,伤病员们裹着简陋的绷带,仍紧攥着革命信念与敌人周旋,那些渗透着血迹的土墙、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无声诉说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让每一位队员都为这份坚守而动容。
  
  在故居门口,实践队员发挥表演专业特长,带领参观的小学生共诵《重上井冈山》。队员们声情并茂,语调时而低沉诉说艰苦岁月,时而激昂重现先辈豪情。小学生受感染,从羞涩跟读渐至洪亮坚定,稚嫩童声与队员们的声音交织,在故居前回荡。“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吟诵,似跨越时空与伟人对话。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落音,全场激昂,眼神透着坚毅。这场朗诵不仅是诗词演绎,更是红色精神代际传承的生动见证。
  
  三.循着领袖指引,体察振兴实效
  
  实践队走进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昔日"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的贫困村,如今已是新民居错落、农家乐兴旺的"幸福村"。队员们在习近平总书记曾与村民打糍粑的院落里体验民俗乐趣,听人大代表细数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撑起增收伞,年轻人返乡创业活力涌流,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场巨变,是脱贫攻坚的生动注脚,是改革开放的微观缩影,更印证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哲理。
  
  实践期间,河北传媒学院"血脉传承"小分队与江西警察学院"星火班"实践队开展深度交流。双方围绕社会实践的创新路径、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的精准衔接等话题热烈探讨,既分享活动经验、剖析难点问题,也共商解决对策。这场跨校对话让队员们拓宽了实践视野,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淀了多元思路。
  
  四.立足专业创新,激扬青春之声
  
  在井冈山的红色之旅中,作为表演专业学生,我们带着专业视角走进星火剧场与井冈山大型实景剧场。观摩星火剧场演出时,格外关注其如何以生活化的表演语汇还原历史细节——演员一个递粮的手势、一声关切的方言呼喊,便将军民鱼水情的情感张力拉满,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实源于细节"的表演真谛;而大型实景剧场以山川为舞台的创意,更让我们思考空间叙事对情感共鸣的催化作用,自然景观与历史场景的融合,恰是最具冲击力的"第四堵墙"突破。
  
  为此,我们特意走访了大型实景演出的导演组。当被问及如何让年轻观众与红色历史产生共鸣时,导演的话让我们深受触动:"井冈山的每一块山石都是活的历史,我们做的不是'演故事',而是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在场者'。你看那些在夜色中亮起的火把,既是当年红军的行军灯,也是此刻观众心里被点燃的信念——这就是环境剧场的魔力,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的温度。"他还提到,演员们在自然环境中表演时,需特别注重与风声、山影的"呼吸配合",这种"天人共演"的状态,远比刻意设计的调度更有感染力。
  
  这番对话让我们对创作有了更深的思考。观演后,我们决定将专业思考融入创作,以井冈山精神为内核打造小品片段。构思阶段便明确:要让历史精神通过戏剧张力落地——用"一根灯芯"的微光设计演员的呼吸节奏,以肢体语汇外化"艰苦奋斗"的克制与坚韧;借"朱德的扁担"的往返调度,通过集体表演的节奏变化凸显"官兵一致"的平等意识;在百姓送别场景中,着重打磨眼神交流的层次,让"军民同心"从口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流动。我们深知,表演的使命不是复刻历史,而是用专业技巧让观众在共情中触摸精神本质。
  
  在讲解活动中,当我们塑造的"红军战士"紧握拳头,用蕴含信念感的台词节奏喊出"为了信仰,永不退缩"时,游客的掌声让我们更加确信:表演艺术的价值,正在于以专业的情感传递与角色塑造,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形成共鸣——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我们作为表演者对"艺术为时代画像"的专业践行。
  
  “血脉传承”小分队在井冈山的红色沃土上,不仅触摸到了革命历史的温度,更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熔铸于青春理想。以表演艺术为桥梁,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感染力;以实践行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青年担当。队员们立志以更细腻的观察捕捉时代脉搏,以更富创造力的表达传递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在艺术演绎中生生不息,让青春之花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绚丽绽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陈熙远 郝晶  血脉传承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