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与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暑假三下乡“大凉山下彝路同行”实践团以及天津科技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一同深入大凉山孙水村的多个村落,为少数民族同胞、年长村民及老党员定格珍贵影像。其中,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的江洁在指导老师尧健彬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此次活动,以镜头为纽带,参与“留存乡情与民族记忆”的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用光影记录的方式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
在这个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盛夏,实践团成员江洁(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邓世钦,周秋美,邓鑫凯,毛建明、鲁家平、康妮(四川农业大学24届研究生)、阿西伍呷,在指导老师尧健彬的统筹协调与悉心指导下,怀揣着满腔的热忱与强烈的责任感,走进了大凉山孙水村。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团决定为80位少数民族老人、老党员拍照留影,尧健彬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为拍摄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助力团队用镜头记录时代印记,也点燃了青年心中的红色记忆。
以“留存民族与乡情影像”为主题的拍摄活动,在指导老师尧健彬的指导下,志愿者青年团队成员提前制定了更为完善详细的方案,深入村庄开展为期两天的拍摄工作同学们一同逐户走访,与村民深入交流,用镜头记录下长者的温暖笑容、彝族传统技艺的精湛细节及民俗活动的生动场景。此次拍摄累计采集了大量影像素材,为当地文旅推广提供了鲜活素材,同时以青春视角助力非遗传承,为乡土文化保护注入新活力。村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些影像将成为传播彝族文化、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推动文旅融合与文化传承双轨并行。
拍摄的脚步未曾因暮色而停歇。夕阳将最后一抹金晖洒向大凉山的村落,暮霭如纱般漫过青瓦屋檐。成员们手持设备穿梭于蜿蜒巷陌,手机屏幕的微光在暗色中闪烁,化作流动的星火。他们贴近长者的面庞,以光影为笔,勾勒出皱纹里沉淀的故事。笑声与快门声在暮色中交织,每一束手机灯光都点亮了岁月雕琢的慈祥面容,将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情,定格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当团队抵达山坳深处的老人居所时,暮色已悄然漫过屋檐。面对高龄的彝族阿妈阿普,成员们因语言不通陷入困境。然而,天津科技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新“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彝族队员毛建明和鲁家平挺身而出,用流淌在血脉中的乡音搭建起沟通桥梁。他们耐心翻译,将实践团的诚意娓娓道来,老人们眼中的拘谨逐渐化作笑意。在暖黄的灯光与亲切的乡语交织中,镜头捕捉到了最真实的笑容,跨越语言的隔阂,青春与乡土在此刻达成了温暖的共鸣。
照片在暗房中显影后,队员们如守护珍宝般将它们送往镇上。相框被精心挑选,每一张画面都被温柔地包裹。绒布轻拭间,尘埃褪去,光影在玻璃下愈发清晰。当这些“会说话的相框”被送至老人手中时,暮色中的村落泛起涟漪——皱纹里的笑意如星火点亮夜空,阿妈的指尖抚过相片,阿普的眼角盛满暖光。一声声“卡莎莎”(谢谢)随风飘荡,质朴的乡音化作山间的回响,将真诚的谢意镌刻在每个人的心头。那些被定格的笑容,与此刻绽放的幸福,共同编织成彝乡最动人的画卷。
未来,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大凉山下彝路同行”实践团以及天津科技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新“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携手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凉山州学子,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克服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挑战,深入基层村落为长者提供公益摄影服务,镜头前老人们的新奇与感动,正是这份行动价值的生动诠释。展望未来,多校联合实践团队将汇聚专业资源与乡土情怀,引导更多凉山州青年学子返乡投身建设,以影像艺术为纽带,持续服务地方、记录温情,在“校地同心、共筑未来”的道路上书写更暖心的篇章,让青春力量成为家乡振兴的璀璨星光。